關於醫家<李審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審與《頤神論》考略

李審,宋代醫家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其生平事蹟於正史及醫籍中記載甚少,僅知其曾撰《頤神論》一書,屬養生專著,然該書未見刊行傳世,後世亦無輯錄,內容散佚無考。

《頤神論》與中醫養生理論

宋代為中醫養生學發展之重要時期,儒、道思想與醫學交融,強調「治未病」與「天人相應」。《頤神論》雖佚,然據書名推測,當屬調神養性類著作。「頤神」一詞,源出《周易》「頤卦」,象徵「養正」之道,中醫則引申為調攝精神、涵養元氣之法。

中醫「神」的內涵

「神」於中醫理論中具多重意涵:

  1. 廣義之神: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如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云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。
  2. 狹義之神:為心所主之神志,涵蓋情志、思維活動,與五臟相關,如《靈樞·本神》言「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」。
    李審所謂「頤神」,或聚焦於精神調攝,契合宋代醫家重視情志致病之觀點,如陳無擇《三因方》將「七情」列為病因之一。

宋代養生學背景

宋代養生著作多承襲隋唐以降導引、服氣之術,並融合理學「主靜」思想。若《頤神論》成書於此時,其內容可能涉及:

  • 靜坐調息:如《聖濟總錄》載「導引按蹻」,強調呼吸與意念結合。
  • 節欲保精:受道家影響,重視「精、氣、神」三寶維繫,如《養生延命錄》提倡「少思寡欲」。
  • 四時調神:依《黃帝內經》「四氣調神大論」,順應陰陽變化以養神。

李審學術推測

雖無直接文獻佐證,然參酌同期醫家如蒲虔貫《保生要錄》、愚谷老人《延壽第一紳言》等,可推測《頤神論》或包含以下內容:

  1. 情志調和:主張「恬惔虛無」,避免過喜、憂思等情志過極。
  2. 起居有常:遵循晝夜節律,如《千金要方》「善攝生者,臥起有四時之早晚」。
  3. 飲食養神:以五味調和五臟,如《飲膳正要》載食療安神之方。

佚書之憾與學術價值

《頤神論》雖未存世,然其名反映宋代醫家對「神」之重視,與張杲《醫說》載「養神為先」、劉完素「神能御形」等論互為呼應。此類養生思想,對後世明清溫補學派及道家醫學皆有深遠影響。

李審其人其書,雖湮沒於史料,然作為宋代養生文化之一隅,仍可窺見中醫「形神共養」理論之傳承與演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