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盛春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盛春
李盛春,明代醫家,生平履貫未詳。據傳其早年習儒,後轉而研醫,學術根基深厚,尤以傷寒、脈理及婦兒科見長。其醫學思想宗《黃帝內經》與張仲景學說,兼采後世醫家如陶節庵(陶華)、薛立齋(薛己)之論,融會貫通,自成一家。
學術成就與著作
- 《治傷寒全書研悅》
此書為李盛春研究傷寒學之代表作,內容以《傷寒論》為本,結合陶節庵《傷寒六書》等後世註解,系統梳理傷寒證治。書中強調「六經辨證」與「八綱辨證」之結合,並對脈象、藥方配伍有細緻闡釋,反映其對傷寒理論與臨床實踐的深入理解。 - 《脈理原始》
專論脈學,上溯《內經》《難經》之脈理,下參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,剖析寸口三部九候、二十八脈象及其主病。書中提出「脈為氣血先機」之說,主張脈診須結合四時五行與臟腑氣化,體現中醫整體觀。 - 《病機要旨》
以《內經》病機十九條為綱,闡發外感內傷之病因病機,並論及痰飲、瘀血等病理產物對疾病的影響。書中特別重視「氣機升降失常」在雜病形成中的作用,與明代溫補學派觀點互有呼應。 - 《胤嗣全方》
為婦科與生育專著,內容涵蓋調經、種子、胎前產後諸證。其論述多受薛立齋《女科撮要》啟發,強調肝腎二臟與衝任二脈對生殖的調控,並收錄多首補益精血、溫養胞宮之方劑。 - 《小兒形證研悅》
針對小兒麻、痘、驚、疳等常見病,結合「純陽之體」與「臟腑嬌嫩」的生理特點,提出輕靈透邪、顧護脾胃的治療原則。書中亦載小兒指紋診法與外治方術,反映明代兒科經驗之積累。
學術特色
李盛春之醫學體系,以經典為根柢,兼收宋明醫家之長,尤其注重理論與臨床的銜接。其著作雖未見廣泛流傳,但從書名與殘存記載可推測,其學術涉及傷寒、脈學、婦兒等多領域,且對病機分析與方藥應用皆有獨到見解,堪稱明代中醫匯通思潮之代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