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時珍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時珍:明代醫藥學巨擘與《本草綱目》的締造者

生平與學醫歷程

李時珍(1518-1593年),字東璧,晚號瀕湖,湖北蘄州(今蘄春縣)人,生於明代正德十三年,卒於萬曆二十一年。出身醫藥世家,其父李言聞乃當地著名醫家,著有《醫學八脈注》、《四診發明》等醫書。時珍幼承庭訓,習儒攻讀,十四歲即補諸生,然三次鄉試不第,遂棄儒從醫,專心岐黃之術。

李時珍閉門苦讀十年,"漁獵群書,搜羅百氏",涉獵範圍極廣,包含諸子百家、經史子集、聲韻農圃、星相方術等各類典籍。在深厚家學基礎上,他不僅治癒自身幼年所患羸弱之疾,更精研醫理,臨證經驗日漸豐富,求醫者絡繹不絕。

醫事生涯與學術成就

因治癒富順王朱厚焜之疾,李時珍被楚王朱英(火僉)聘為奉祠正,兼掌良醫所事務。後又因成功救治楚世子暴厥證,獲薦入太醫院任職。在太醫院期間,得以閱覽大量宮廷珍藏醫籍,為其日後編纂《本草綱目》奠定文獻基礎。

李時珍深感歷代本草著作存在諸多謬誤,藥物分類雜亂,遂立志重修本草。他耗時二十七載,參考歷代醫籍及經史百家著作八百餘種,三易其稿,終成《本草綱目》這一曠世巨著。全書共五十二卷,分十六部六十二類,收載藥物1892種,其中新增藥物374種,附方11096首,插圖1160幅。

《本草綱目》的學術特色

創新分類體系

《本草綱目》採用"以部為綱,以類為目"的分類方法,將藥物分為水、火、土、金石、草、谷、菜、果、木、服器、蟲、鱗、介、禽、獸、人等十六部。每部下再分若干類,如草部又分山草、芳草、隰草、毒草、蔓草、水草、石草、苔類、雜草等。這種分類法體現了"從微至巨,從賤至貴"的生物進化思想,較歐洲林奈的分類系統早百餘年。

嚴謹的編纂體例

每味藥物下列有八項內容:

  1. 釋名:考證藥物異名及名稱由來
  2. 集解:集錄各家對該藥產地、形態、採收的論述
  3. 辨疑正誤:糾正前人錯誤認識
  4. 修治:記載炮製方法
  5. 氣味:說明藥性(四氣五味)
  6. 主治:歸納功效應用
  7. 發明:闡發個人見解與臨證心得
  8. 附方:收錄相關驗方

藥物學貢獻

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新增多種藥物,如三七、曼陀羅、樟腦、淡竹葉等,並詳細記載其藥性功效。對許多藥物有獨到認識,如指出"三七止血,散血,定痛","曼陀羅花入麻藥"等。同時糾正前人謬誤,如辨明"蘋"非"萍","蘭草"非"澤蘭"等。

其他醫學著作

除《本草綱目》外,李時珍尚有多種醫學著作:

  • 《瀕湖脈學》:論述27種脈象,編成歌訣,便於記誦,為中醫脈學重要著作
  • 《奇經八脈考》:系統考證奇經八脈循行路線與生理病理,補充《內經》之不足
  • 《本草綱目拾遺》(已佚):補充《本草綱目》未收載藥物
  • 《瀕湖醫案》(已佚):記錄臨床診治經驗
  • 《命門考》、《三焦客難》(均佚):探討命門學說與三焦理論

學術影響與歷史地位

《本草綱目》問世後,先後被譯成日、韓、拉丁、英、法、德等多種文字,流傳世界各地。達爾文曾稱其為"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"。在國內,該書被反覆刊刻,版本眾多,對中醫藥學發展影響深遠。

李時珍的醫學成就體現了以下特點:

  1. 重視實踐:注重實地考察與親身驗證,糾正前人謬誤
  2. 博採眾長:廣泛吸收歷代醫家經驗與民間用藥知識
  3. 科學精神:以嚴謹態度對待藥物分類與功效記載
  4. 創新思維:在脈學、經絡理論等方面均有獨到見解

其學術貢獻不僅在於系統整理歷代本草知識,更在於建立科學的分類體系,推動中醫藥學向系統化、規範化發展,被後世尊為"藥聖"。1956年,中國科學院將李時珍列為"世界文化名人",其故里蘄春建有李時珍紀念館,成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象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