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嘔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嘔吐

病證名,首載於清代周紀常所著《女科輯要》。此症多因產後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內停,散於脾胃;或產後失血過多,脾虛氣滯,上逆犯胃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瘀血內停,脾胃失和
    產後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積滯,影響脾胃功能。脾主運化,若受瘀血所擾,則運化失職;胃主受納,瘀血阻滯則胃氣上逆,遂致嘔吐。臨床常見惡露量少、色暗、排出不暢,兼見脘腹脹滿、嘔吐酸腐等症。
  2. 氣血虧虛,胃失和降
    產後失血過多,氣血耗傷,脾虛則運化無力,氣機升降失常,胃氣上逆而嘔吐。此類患者多見嘔吐清水或未消化食物,伴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、惡露量多色淡等虛象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瘀血阻滯型

    • 主症:嘔吐酸腐,惡露量少色暗,小腹疼痛拒按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活血祛瘀,降逆和胃。
    • 方藥抵聖湯(《女科輯要》)
      • 組成:人參、半夏、赤芍藥、澤蘭葉、橘皮,加薑汁數匙。
      • 方義:人參補氣扶正;半夏、橘皮降逆止嘔;赤芍、澤蘭活血化瘀;薑汁溫中止嘔。
  2. 脾虛氣逆型

    • 主症:嘔吐清水或食物殘渣,腹脹納差,氣短懶言,面色萎黃,惡露量多色淡,舌淡苔白,脈虛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,和胃止嘔。
    • 方藥人參養胃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  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半夏、藿香、砂仁等。
      • 方義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湯)益氣健脾;陳皮、半夏理氣降逆;藿香、砂仁化濕和胃。

治療要點

產後嘔吐不可單純使用止嘔藥物,以免更傷正氣。須辨明虛實,瘀血者當活血化瘀,氣虛者當補益脾胃,方能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