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斯熾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斯熾(1892–1979年)

李斯熾,字燦東,四川成都人,為近代著名中醫學家、教育家。其早年求學於成都府中學堂,後轉入成都高等師範理化部,奠定紮實的文理基礎。因深感中醫之博大精深,遂拜名老中醫董稚庵為師,潛心研習岐黃之術,終成一代醫家。

生平與貢獻

李斯熾生逢亂世,目睹舊政府意圖廢除中醫之舉,深感憂慮,遂投身中醫存續與發展之運動。1936年,他創立「四川醫藥改進會」,並主編《醫學改進月刊》,致力於中醫理論的整理與革新,提倡中西醫匯通,以科學方法闡釋中醫精髓。

1949年後,李斯熾先後擔任成都市中醫進修班主任、成都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,並於1956年參與創辦成都中醫學院(現成都中醫藥大學),出任首任院長,為中醫高等教育奠定基礎。其政治生涯亦顯赫,曾任成都市人民代表、四川省政協委員,並當選第二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及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,積極推動中醫政策的制定與實施。

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

李斯熾治學嚴謹,尤精於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主張「辨證與辨病相結合」,強調臨床須四診合參,審證求因。其診病重視臟腑氣血之調和,擅長內科雜症,對肝病、脾胃病及虛勞證治頗有心得。

  1. 辨證精細:李斯熾認為,疾病雖有共性,然患者體質各異,故須細察病機,如治肝病時,區分肝氣鬱結、肝火上炎、肝陰不足等證型,用藥靈活,或疏肝解鬱,或清瀉肝火,或滋養肝陰。
  2. 重視脾胃:受李東垣「脾胃論」影響,他強調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,臨床多用健脾益氣之法,如以六君子湯加減調治虛損諸症。
  3. 中西匯通:雖尊古而不泥古,嘗試結合現代醫學知識解釋中醫理論,如將「痰飲」與代謝異常聯繫,拓展辨證思路。

著作與影響

李斯熾畢生著述豐富,代表作包括《中醫內科雜病研究》、《李斯熾醫案》等,系統總結其臨床經驗與理論見解。其醫案記錄翔實,分析透徹,對後學啟發甚大。此外,他培育眾多中醫人才,門生遍及川渝,為中醫傳承與發展作出卓越貢獻。

李斯熾之學術成就與醫德風範,使其成為近代中醫史上兼具臨床、教育與政策推動多重影響之大家,至今仍為中醫學界所景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