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嘔逆不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嘔逆不食
產後嘔逆不食,屬中醫婦科病證名,首載於《婦人大全良方》卷二十一。其病機主要與產後臟腑氣血失調、脾胃功能受損相關。中醫認為,胃為「水穀之海」,主受納腐熟水穀,化生氣血以濡養臟腑。然產後氣血驟虛,臟腑經脈空疏,易受外邪侵襲或內生病理因素影響,導致胃氣上逆,發為嘔吐、納呆之症。
病因病機
- 寒邪乘脾:產後元氣虧虛,風冷之邪乘虛客於脾胃,中陽不振,胃失和降,氣逆而嘔。
- 瘀血上沖:惡露不暢,瘀血內阻,沖脈之氣上逆犯胃,致胃氣不降。
- 痰濁中阻:素體脾虛濕盛,產後飲食失調,痰濕內聚,阻遏中焦,胃氣壅滯而上逆。
辨證論治
-
寒邪客胃證
- 主症:嘔吐清涎,胃脘冷痛,得溫則緩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治法:溫中散寒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溫胃丁香散(《婦人大全良方》),方中丁香、高良薑溫中止嘔,人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佐以陳皮、甘草理氣和中。
-
瘀血上沖證
- 主症:嘔逆頻作,惡露量少色暗,小腹刺痛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降逆止嘔。
- 方藥:生化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加生薑、半夏,以當歸、川芎活血化瘀,桃仁祛瘀生新,炮薑溫經止血,生薑、半夏和胃止嘔。
-
痰濕中阻證
- 主症:嘔吐痰涎,胸脘痞悶,納呆口黏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除濕,和胃降逆。
- 方藥:平陳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以蒼朮、厚朴燥濕健脾,陳皮、半夏化痰止嘔,茯苓健脾滲濕,甘草調和諸藥。
補充機理
- 氣血與脾胃關係:產後失血耗氣,血虛則肝失所養,肝氣橫逆犯胃;氣虛則脾運不健,濕濁內停,皆可致嘔逆。
- 沖脈失和:沖脈隸屬陽明,產後沖脈空虛,若瘀血或氣逆擾動沖脈,易致胃氣上逆。
此證需細辨寒、瘀、痰之偏重,結合產後多虛多瘀之特點,用藥宜兼顧扶正與祛邪,避免過用辛燥耗氣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