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天成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天成

①明代醫家
李天成,明代彭水(今屬四川)人。早年習儒,後因母親患病,遍尋醫者未果,遂棄儒從醫,潛心鑽研醫術,終以精湛醫技治愈母疾。其後,他更以醫濟世,廣施仁術,救治貧病。李天成深諳中醫理論,尤重臨床實踐,擅長結合古今醫方,辨證施治。著有《古今醫方》四卷,內容博採眾長,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惜未見刊行傳世。

明代醫家重視「辨證論治」,李天成亦遵循此原則,強調「四診合參」(望、聞、問、切),並注重方劑的靈活加減。其學術思想可能受金元四大家影響,尤其重視脾胃調理與氣血平衡,符合當時「補土派」與「滋陰派」的學術潮流。

②清代醫家
李天成,字顯生,浙江蘭溪人,後隨父遷居金山(今屬上海),繼承家學,精於醫道。清代醫風注重實證與臨床驗效,李天成亦以實用為本,累積豐富診療經驗,撰有《醫驗》二卷,記錄其臨床驗案與心得,然該書未見刊行。

清代中醫發展趨於細化,溫病學派興起,李天成可能受此影響,擅長治療外感熱病,並注重「衛氣營血」辨證。其醫案或涉及溫病治法,如清熱解毒、透邪外達等。此外,清代醫家重視「醫案」整理,李天成《醫驗》亦屬此類,內容可能包含疑難雜症的辨治思路,反映其對「異病同治」「同病異治」的靈活運用。

中醫學術背景
李天成所處時代,中醫理論已趨成熟。明代醫家多宗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,並融合金元學說;清代則進一步發展溫病學,並強調「中西匯通」。李天成的著作雖佚,但從其背景推測,其學術可能兼具「經方派」與「時方派」特色,並注重臨床實效,體現了傳統中醫「知行合一」的實踐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