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廷昰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廷昰(約1628-1721年),字期叔,號辰山、寒村,明清之際著名醫家。出身醫學世家,其父李中立精通醫術,叔父李中梓更為當時醫林翹楚。廷昰承襲家學,於脈理研究尤具心得,曾系統整理繆希雍遺稿,展現其深厚的醫學造詣。

在學術傳承方面,李氏深得叔父李中梓真傳,對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理論有獨到見解。其《脈訣匯辨》十卷,不僅彙集歷代脈學精要,更結合臨證經驗,提出「脈貴有神」之說,強調脈象與臟腑氣化的動態關係,完善了「舉按尋」三部診法在虛實辨證中的應用準則。

臨床診治上,廷昰擅長運用五運六氣理論指導實踐,《五運六氣醫案》載其結合司天在泉辨治溫病的特殊經驗,創立「歲氣導引法」調理三陰三陽開闔樞機。其治痘疹獨重太陰脾肺,所著《痘疹全書》發展了「托毒外透」與「培土生金」並治法,對後世兒科影響深遠。

李氏校訂賈所學《藥品化義》時,首創「藥性三才分治法」,將藥物歸經與天地人三才相應,謂:「天部藥治上焦如霧,地部藥療下焦如瀆,人部藥調中焦如漚」。此論豐富了藥物升降浮沉理論,被譽為「一世之指南」。

廷昰與喻嘉言、張卿子等當世名醫過從甚密,學術上兼收並蓄。晚年獲朱彝尊贈書數千卷,遂將文史考據之法融入醫理研究,其《醫學口訣》以韻文形式闡釋《傷寒論》六經傳變規律,開創醫理歌訣新體例。

現存《脈訣匯辨》及經其整理的《李中梓醫案》,不僅保存了明末清初重要醫案資料,更可見其將理論與臨證緊密結合的學術特色。其中對「真臟脈」的動態觀察法,及「脈證從舍」的辨治思路,至今仍具臨床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