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圖

李圖,清代醫家,靜樂縣(今屬山西)人,為貢生出身。晚年潛心鑽研醫術,醫理精湛,臨證經驗豐富,深受時人推崇。其生平雖未見詳細著述傳世,然其醫術與學養,反映了清代地方醫家融合儒學與醫道的特色。

學術背景與醫術特色

清代醫家多受儒學影響,李圖作為貢生,具備深厚的經學根基,此背景使其在研習醫理時,能結合傳統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說,尤其重視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經典的理論框架。其臨證可能側重於辨證論治,強調「四診合參」,即望、聞、問、切並重,以探求病機本質。

可能的臨證方向

  1. 內科調理:清代醫家多長於內傷雜病,李圖或擅長調理氣血失和、脾胃虛弱等症,遵循「補土派」思想,注重後天之本。
  2. 外感熱病:清代溫病學說興盛,山西地區氣候偏燥寒,李圖可能結合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與當地風土,治療外感風寒或燥邪為患之疾。
  3. 針藥並用:清代針灸與方劑並重,李圖或通曉針灸技法,配合湯藥以疏通經絡、調和營衛。

歷史定位

李圖雖無醫著流傳,但其生平反映清代地方儒醫的典型形象——以儒通醫,濟世為懷。其醫術成就,亦體現了中醫「因地因人制宜」的靈活思維,與山西地域醫學的實踐特色相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