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惟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惟熙

李惟熙,宋代醫家,舒州(今屬安徽)人。其博學多聞,尤善觀察自然之理,並將所悟融入醫道。行醫之餘,擅以日常事物譬喻藥性,使深奧醫理通俗易懂,如以「菱花背日而開,故性寒;芡花向日而開,故性暖」闡釋藥物寒熱之性,類比貼切,深受時人推崇。

學術特色與貢獻

  1. 取象比類的藥性理論
    李惟熙承襲中醫傳統「取象比類」思維,透過觀察植物生長特性推論藥效。例如:

    • 菱角:生於水中陰涼處,花開背陽,故性寒,能清熱生津,適用於暑熱煩渴。
    • 芡實:花葉浮水向陽,故性溫,具健脾固腎之效,常用於脾虛泄瀉、遺精帶下。
      此類比附雖簡易,卻符合《神農本草經》「藥有陰陽配合」之旨,亦與後世「升降浮沉」理論相呼應。
  2. 重視自然與人體相應
    其學說體現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認為藥物效能源自天地陰陽之氣,如向陽之物多溫升,背陰之物多寒降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陽化氣,陰成形」之理相通。此觀點對宋代本草學發展有一定啟發。

  3. 臨床應用與影響
    李惟熙雖無專著傳世,但其以物喻藥的通俗化解釋,促進了民間對中醫藥的認知。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亦採類似方法,如論茯苓「生於古松之下,得松木餘氣」,皆可見自然觀察與藥性聯結的延續。

歷史評價

宋代醫林重實證與格物之風,李惟熙以細察物理見長,其說雖非系統性理論,卻展現中醫「法自然」的核心理念,為本草學提供直觀的認知途徑。其生平雖載籍簡略,然透過零星記載,仍可窺見其融通自然與醫道的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