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晞範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晞範
李晞範,元代醫家,江西崇仁縣人,生平事蹟流傳甚少,然其醫學著作於中醫史上仍具參考價值。據記載,李氏曾撰有《難經註解》與《脈髓》二書,惜未見傳世,後世僅能透過零星文獻窺其學術貢獻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
- 《難經註解》
《難經》為中醫經典之一,相傳為扁鵲所作,內容以問答形式闡述脈學、經絡、臟腑等理論。李氏註解此書,當屬對《難經》理論的進一步發揮,可能涉及對八十一難的條文辨析,或結合臨床經驗補充註釋。元代醫家多重視經典詮釋,此書若存,或可反映當時醫家對《難經》的理解與應用。 - 《脈髓》
書名「脈髓」二字,暗示其內容或專精於脈學理論。中醫脈診為四診之首,元代脈學受《脈經》影響,注重寸關尺分部與臟腑配屬。李氏此書可能探討脈象主病、脈氣流注,甚至結合運氣學說,闡述脈法與天地陰陽之關係。書名「髓」字,更可能隱含對脈學核心機要的提煉,惜無原文可考。
歷史定位與影響
李晞範身處元代,此期中醫學術承襲金元四大家之餘緒,朱丹溪「滋陰說」、李東垣「脾胃論」等理論盛行。江西地區自南宋以來醫風興盛,李氏或受地域學術薰陶,其著作雖佚,但從書名推測,其學術傾向可能融合經典理論與臨床脈法,反映元代醫家對傳統醫學的繼承與深化。
補充:元代中醫脈學特色
元代脈學除繼承《內經》《難經》理論外,更重視實用性。滑伯仁《診家樞要》即為此時期代表作,強調「舉按尋」三法與浮沉遲數等綱脈。若《脈髓》尚存,或可與滑氏之說互參,進一步豐富元代脈學體系。
李晞範之名雖鮮見於後世醫籍,然其著作題名顯示其專注於經典註釋與脈學精微,足見元代醫家對理論與診法並重的學術風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