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李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詗,字孟言,號樗散生,元代浙江錢塘人,為醫文兼修之士。其人不僅工於詩文,更精研醫術,於捨陵設「樗亭」售藥,所製藥材皆精良,時人譽之。

醫術背景與特色

元代醫學承襲金元四大家之學說,李詗所處時代,正值朱丹溪「滋陰學說」興盛之際。其醫術或受此影響,注重藥性調和,尤擅以草木之性療疾。所謂「樗散生」之號,「樗」即臭椿,中醫以其皮入藥(樗白皮),性寒味苦澀,具清熱燥濕、止瀉止血之效,或暗示其用藥偏好清瀉實熱之品。

臨證與製藥

李詗於「樗亭」所售皆為「善藥」,反映其嚴選藥材、炮製得法。元代藥學已重視道地藥材與製劑工藝,如《飲膳正要》載有藥食同源之方。李詗或參酌此道,結合江南濕熱地理特性,調配適症之方,如治濕熱痢疾常用白頭翁湯(含樗白皮),或針對時令疫病製成散劑、丸劑,便利民眾。

文學與醫道的交融

元代儒醫文化鼎盛,李詗善詩文,符合「以文載醫」之風。其號「樗散生」典出《莊子·逍遙遊》「樗木散材」之喻,既自謙無用於世,亦暗合中醫「順應自然」之理。此類文人醫者,往往將醫理融入詩賦,如元代薩天錫〈贈醫者〉詩云「丹溪仙伯是吾師」,可見時風。

李詗雖未見傳世醫著,然其結合文士雅趣與醫家實用之風範,恰映元代醫者多重身分之特質,亦為錢塘醫脈之一脈餘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