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暄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暄,唐代著名醫家,號青溪子,其生平里籍雖未詳載於史冊,然於中醫典籍中留有重要著述記載。據《唐書·藝文志》等文獻所錄,李暄精研醫理,尤擅腳氣病、消渴症(類似現代糖尿病)、癰疽發背及脈學診斷,著作頗豐,惜多已散佚,未能傳世。

學術著作與貢獻

  1. 《嶺南腳氣論》與《腳氣方》
    唐代嶺南地區濕熱瘴氣盛行,腳氣病(古稱「腳弱」,含肢體麻木、水腫等症)為當時常見疾患。李暄針對此病,結合地域特點,提出病因與「濕熱下注」「脾腎兩虛」相關,並創立內服外治之法。其方可能融入祛濕健脾(如白朮、茯苓)、溫通經絡(如附子、桂枝)等藥,反映唐代醫家對濕病辨證的深入認識。
  2. 《發背論》
    專論癰疽發背(背部化膿性感染),屬中醫外科範疇。唐代外科重視「辨膿成未成」,李暄或承襲《劉涓子鬼遺方》之學,強調「毒邪壅滯」為病機,治療當分初起(清熱解毒,如黃連、黃芩)、成膿(托毒排膿,如皁角刺、黃芪)、潰後(生肌斂瘡,如當歸、乳香)三期論治,體現中醫外科「消、托、補」三法。
  3. 《青溪子脈訣》
    唐代脈學受王叔和《脈經》影響,李暄此書可能進一步歸納臨床脈象,如「浮為在表,沉為在裏」之辨,或補充特定病證(如消渴、腳氣)的脈診特點,反映「脈證合參」的診斷思想。
  4. 《青溪子消渴論》
    中醫消渴症分上、中、下三消,與肺、胃、腎三臟相關。李暄可能提出「陰虛燥熱」為本,治法或涵蓋清胃火(如石膏、知母)、滋腎陰(如生地、山茱萸)等,與唐代《千金要方》中「飲水多而小便少」的記載互為呼應。

歷史評價與影響

李暄著作雖佚,然從書名推測,其學術涵蓋內科、外科、診法,且聚焦當時流行病證,具鮮明的臨床實用性。唐代為中醫理論與方劑學蓬勃發展之期,李暄與孫思邈、王燾等醫家同期,其對腳氣、消渴的論述,或為後世《外臺祕要》等典籍所引,惜未得直接考證。其脈學與外科經驗,亦可能透過口傳或散見於後世醫籍,成為唐宋醫學過渡的重要環節之一。

附考

日本丹波康賴《醫心方》中曾引《萬病拾遺》內容,或為李暄著作殘篇,提及「風毒」「水氣」等病證治療,可窺其重視病因與自然環境關係,符合唐代醫學「天人相應」之整體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