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言少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言少
李言少,宋代醫家,具體生卒年及籍貫已不可考,生平事蹟亦鮮見於史料。其醫學著作《嬰孩病源論》一卷,專論小兒病證之源流與診治,惜已亡佚,未見傳世。然據宋代醫籍著錄推測,此書或屬兒科專論,反映當時中醫對小兒生理病理之認識,與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著作同為宋代兒科醫學發展之見證。
學術背景與時代脈絡
宋代中醫兒科獨立成科,醫家漸重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質特性,強調「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之病理特點。李言少所撰《嬰孩病源論》,雖內容不存,然書名直指「病源」,或承隋唐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之傳統,注重病因病機探討,結合宋代方藥學發展,可能系統論述小兒外感、疳積、驚風等常見病之機理。
與同期醫家之關聯
北宋錢乙以「五臟辨證」統籌小兒診治,提出「肝主風、心主驚」等綱領,影響後世深遠。李言少若為同期或稍晚醫者,其理論或與錢氏學說互有參酌。另,宋代《幼幼新書》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等典籍,均載錄當時兒科經驗,推測《嬰孩病源論》亦可能涉及小兒脈法、乳哺調護等內容,反映宋醫對小兒「脾常不足」「神氣未充」之調治思路。
佚書之可能內容推測
據宋代兒科框架,此書或包含以下範疇:
- 病因學:強調小兒外感六淫、飲食不節、胎毒內蘊等致病因素。
- 證候分類:如驚風分急慢、疳證辨五臟虛實,或援引《內經》「重陽必陰」之理闡述小兒熱證轉寒之變。
- 治法特色:可能載錄宋代盛行之熨烙、塗囟等外治法,或方藥如涼驚丸、益黃散等加減應用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雖原書失傳,然李言少之名見於後世書目,足證其說曾為醫林所重。宋代兒科理論與臨床體系之成熟,正賴此類散佚文獻之積累,李氏著作亦為其中一環,可窺見當時醫家對小兒「純陽」與「稚弱」矛盾體質之辯證思考。
(全文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