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瘧
產後瘧,指婦女分娩後罹患瘧疾,或原有瘧疾因產後體虛而發作。此病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,認為瘧疾之成因,多因夏季傷暑,暑邪伏於肌表,至秋季因勞累過度,氣血耗損,腠理空虛,風邪乘虛而入,引動體內潛伏之暑熱,正邪相爭,陰陽失調,故發為寒熱往來之症。陰陽二氣交替勝衰,陽盛則發熱,陰盛則惡寒;待陰陽暫時分離,則寒熱暫歇。若邪氣復動,正邪再度相爭,則瘧疾反覆發作。
產後婦女因分娩耗傷氣血,元氣未復,若原本體內伏有暑熱之邪,復感風邪,則陰陽交爭更甚,正氣難以抗邪,遂發為瘧疾。此病與一般瘧疾不同,因產後氣血虧虛,治療時需兼顧扶正與祛邪。
中醫辨證與治療
產後瘧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兩類,治療亦隨證型而異:
-
熱多寒少
- 證候:發作時熱勢較盛,惡寒較輕,或但熱不寒,伴頭痛、口渴、胸悶等。
- 治法:清熱透邪,和解少陽。
- 方藥:可選用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之草果飲子,組成包括半夏、赤茯苓、甘草、草果、川芎、陳皮、白芷、青皮、良姜、紫蘇、幹葛等。此方以草果、半夏燥濕化痰,陳皮、青皮理氣和中,紫蘇、白芷疏風解表,幹葛清熱生津,共奏和解祛邪之效。
-
寒多熱少
- 證候:發作時惡寒較重,發熱較輕,或但寒不熱,伴肢冷、倦怠、胸脅痞滿等。
- 治法:溫陽散寒,調和營衛。
- 方藥:可選用生熟飲子,組成包括肉豆蔻、草果、厚樸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、大棗、生姜等。此方以肉豆蔻、草果溫中散寒,厚樸、陳皮理氣化濕,生姜、大棗調和脾胃,共奏溫陽祛寒之效。
病機與調治原則
產後瘧的病機關鍵在於氣血兩虛,外邪乘襲。產後元氣未復,營衛不和,風暑之邪易於內陷,故治療時需注重:
- 扶正祛邪:不可過用攻伐之品,以免更傷氣血。
- 調和陰陽:瘧疾發作與陰陽失調密切相關,故用藥需兼顧寒熱平衡。
- 顧護脾胃:產後脾胃虛弱,方中常配伍健脾和胃之藥,如陳皮、甘草、大棗等。
歷代醫家對產後瘧的論述,多強調產後特殊體質與外感邪氣交互為病,治療時需辨明寒熱偏勝,靈活運用和解、溫散、清透等法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