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尿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尿血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「產後尿血候」。其病因多因產時耗傷氣血,致氣血虛弱,陰虛內熱,熱邪搏結於血分,迫血妄行,滲入膀胱,遂見小便中夾雜血液,稱為「尿血」。此症亦稱「產後溺血」,屬中醫婦科常見產後併發症之一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挾熱:產後氣血虧虛,陰血不足,虛熱內生,熱擾血分,血不循經,下滲膀胱。
- 敗血瘀阻:產後惡露不盡,瘀血內停,阻滯胞脈,瘀久化熱,熱迫血溢,流入膀胱。
辨證論治
1. 血熱證
- 主症:小便赤紅,尿時灼熱,心煩口渴,舌紅苔黃,脈細數。
- 治法:清熱涼血,止血利尿。
- 方藥:
- 輕證可用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之簡方:髮灰(血餘炭)、滑石研末,以地黃汁調服,取其涼血止血、清熱通淋之效。
- 熱重者,可選小薊飲子(生地、小薊、滑石、木通、蒲黃、藕節、淡竹葉、當歸、梔子、甘草),加強清熱涼血之力。
2. 瘀熱互結證
- 主症:尿血暗紅,小腹刺痛拒按,惡露不暢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- 治法:化瘀清熱,通絡止血。
- 方藥:
- 小薊湯(《婦科玉尺》):歸尾、小薊根、紅花、赤芍、元胡索、牛膝、琥珀、甘草梢。
- 若兼陰虛內熱,加黃芩、麥冬以清熱養陰;瘀重者,可酌加桃仁、丹參活血化瘀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膀胱與胞宮關係:中醫認為,胞宮與膀胱同處下焦,經脈相連。產後胞宮空虛,瘀熱易下注膀胱,導致尿血,故治療需兼顧調理胞宮。
- 氣血辨證:產後多虛多瘀,用藥宜忌過於寒涼或溫燥,需在清熱化瘀中佐以養血之品,如當歸、生地,以防傷正。
此症臨床須與「血淋」鑑別,後者兼見小便澀痛,屬淋證範疇,治法側重通淋止痛,而產後尿血多以止血調血為主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、傅青主亦強調產後尿血需分虛實,虛者補益,實者清化,不可一味攻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