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溺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溺淋

定義
產後溺淋,又稱「產後淋」,為婦女分娩後出現小便澀痛、滴瀝難出之症。此病首見於清代醫家徐大椿《女科指要》,其云:「產後沖任虛熱,膀胱氣不施化,故小便澀痛,滴瀝難出謂之溺淋。」意指產後因沖任二脈虛損,兼有熱邪內擾,導致膀胱氣化失司,水道不利,遂發為淋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沖任虛損:分娩耗氣傷血,沖任二脈空虛,氣血失於濡養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。
  2. 虛熱內生:產後陰血虧虛,陰不制陽,虛熱內擾下焦,灼傷津液,致使小便澀痛。
  3. 濕熱下注:若產後調攝失宜,濕熱之邪乘虛侵襲膀胱,與虛熱相搏,阻滯水道。
  4. 氣滯血瘀:產後瘀血未盡,阻滯經絡,氣機不暢,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小便頻急,淋瀝不暢,尿道灼熱刺痛。
  • 尿色偏黃或赤澀,甚則夾有血絲。
  • 小腹脹滿或隱痛,腰骶酸軟。
  • 或伴低熱、口乾、舌紅少津,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
中醫辨證分型

  1. 陰虛火旺型
    • 症見小便短赤澀痛,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舌紅苔少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宜滋陰降火,通淋止痛,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(如加瞿麥、滑石)。
  2. 濕熱下注型
    • 症見小便灼熱、混濁,口苦黏膩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    • 治宜清熱利濕,方用八正散五淋散化裁。
  3. 氣滯血瘀型
    • 症見小便刺痛、尿血夾瘀塊,小腹刺痛拒按,舌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治宜活血化瘀、通淋利尿,方選小薊飲子蒲黃散

治療原則
以「調補沖任、恢復氣化」為本,佐以清熱、利濕、化瘀等法。產後多虛,用藥需顧護氣血,避免過用苦寒傷正。

古籍參考
除《女科指要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:「產後淋瀝,由血虛而熱客胞中。」強調血虛與熱邪互結為病機關鍵,可輔以養血藥如當歸、白芍,兼清熱通淋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