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贄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贄與中醫養生思想探微

李贄(1527-1602年),字宏甫,號卓吾,明代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,福建晉江人,回族。其學術思想以批判程朱理學著稱,晚年因言獲罪,卒於獄中。除哲學成就外,李贄亦通醫理,撰有《養生醍醐》一書,融合儒釋道思想與中醫養生理論,展現其對生命調攝的獨特見解。

中醫背景與養生觀

李贄所處的明代中後期,中醫理論已趨於成熟,溫補學派興起,重視「命門之火」與陰陽調和。其《養生醍醐》雖非純粹醫典,但內容多援引《黃帝內經》「形神合一」「恬淡虛無」之旨,強調精神調攝為養生根本。書中論及「心性」與氣血關係,近似中醫「情志致病」理論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所言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」,李贄進一步闡發「七情過極皆能損真」,主張以「破執」之心化解情志鬱結,與朱丹溪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之說暗合。

養生方法與中醫理論

  1. 飲食調養
    李贄推崇「淡食養胃」,反對過嗜肥甘,此與元代忽思慧《飲膳正要》「薄滋味,省思慮」相通。書中提及「醍醐」之喻,既指佛家覺悟境界,亦暗合中醫「津液滋養」概念,如《靈樞·決氣》論「精、氣、津、液、血、脈」六氣化生,認為清淡飲食可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。
  2. 導引吐納
    其養生實踐融入道家導引術,主張「靜坐調息」,近似《諸病源候論》「引導法」以行氣活血。明代醫家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亦載類似功法,李贄則更重「息念」與氣機升降的結合,反映明代醫家對「氣一元論」的發展。
  3. 藥物養生
    《養生醍醐》雖未詳列方劑,但李贄曾與醫家交遊,書中提及「草木金石,皆可為藥」,似受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影響,強調辨證施補。明代溫補派常用人參、黃耆等藥,李贄則警示「過補生火」,呼應張景岳「陰陽相濟」之論。

思想與醫學的交融

李贄以「童心說」批判理學虛偽,其養生觀亦反對刻板戒律,主張「隨順自然」,此與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理論互為表裏。他將哲學思辨融入養生,如以「真空妙有」詮釋臟腑平衡,體現明代三教合流背景下,醫學與心性之學的互動。

附註:《養生醍醐》現存版本散見於明清叢書,內容兼涉醫理與玄理,可視為明代士人醫養文化的縮影。李贄雖非職業醫家,但其融合心性論與傳統醫道的嘗試,為中醫養生文獻提供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