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中梓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中梓(1588-1655),字士材,號念莪,別號盡凡居士,明代著名醫家。其父李尚袞官至兵部主事,家學淵源深厚。早年攻讀儒學,後因體弱多病,遂潛心鑽研醫道,博極醫源,尤精研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等經典,並深得張仲景辨證論治之旨與張元素臟腑辨證之奧。

李氏臨證五十餘載,醫術精湛,每起沉疴,尤擅脈診與藥性配伍。其學術特點在於融合歷代名家之長,主張「辨證求本,用藥精當」,臨床重視脾腎調理,認為「先天之本在腎,後天之本在脾」,此觀點對後世溫補學派影響深遠。與同時代醫家王肯堂、秦昌遇、喻嘉言等多有學術交流,相互砥礪。

著作方面,李氏尤擅醫理普及,所撰《內經知要》二卷,擷取《黃帝內經》精華,分類詮釋,為歷代研習《內經》之重要入門典籍;《醫宗必讀》十卷系統闡述中醫基礎理論與臨床各科證治,強調「讀醫而不讀《必讀》,猶航斷港絕潢而望至於海也」;《診家正眼》專論脈學,完善二十八脈體系;《本草通玄》則側重藥性升降浮沉與臟腑歸經理論。此三書合刊為《士材三書》,為明清醫家重要參考。

其他著作如《傷寒括要》以歌訣形式概括六經辨證綱領;《頤生微論》闡述養生調攝之道;《病機沙篆》則以五行生剋闡釋病機變化。其門人郭佩蘭承其學術,使李氏學說得以流傳。李中梓醫論注重實用,文辭簡明,對中醫教育與臨床實踐均有深遠影響,尤為後世醫家所推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