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仲南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仲南,元代著名醫家,一作「中南」,自號「棲碧山中人」,隱居於棲碧山,潛心醫道與丹術。其習醫初衷源於孝道,為侍奉母親延年益壽,遂精研方脈之學,兼涉道家養生術。後廣蒐歷代醫籍精華,歷時多年纂成《錫類鈐方》二十二卷,得摯友孫允賢襄助,系統整理外感、內傷、外科及正骨諸科,開創「脈、病、因、證、治」五綱分類法,輔以圖示闡釋,內容博而不雜。

學術特色與貢獻

  1. 五綱辨證體系
    李氏首重「脈病因證治」五維辨證,強調從脈象推求病機,結合病因與症狀,再擬治法。此框架較張仲景「六經辨證」更側重脈診與病因鏈結,反映元代醫家對診斷學的細化。
  2. 外科與正骨創新
    《永類鈐方》收錄多種外傷治法,如骨折復位、金瘡止血,並載民間驗方。其正骨手法融合蒙古醫學特色,注重解剖定位,如對肩關節脫臼提出「椅背復位法」,較《世醫得效方》更詳實。
  3. 丹術與醫理融合
    受道教影響,書中雜糅丹藥養生術,如以「升降水火」理論解釋虛勞證治,並載煉丹方劑「靈砂」用於鎮心安神,體現元醫「醫道互通」之風。

著作流變與影響

原書成時,李母已逝,李氏悲慟易名《永類鈐方》,取「永懷親恩,類聚醫方」之意。此書明代仍見刊行,清代後散佚,部分內容散見於《醫方類聚》等叢書。其五綱分類法啟發後世《醫學綱目》等著作,尤以「病因—證候」對應關係影響溫病學派辨證思路。

李仲南之學,融孝道於醫理,匯百家於一編,堪稱元代醫家中「由術入道」之代表,其結合臨床實用與理論架構之嘗試,為金元醫學過渡至明代集大成時期的重要橋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