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柱國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李柱國

李柱國為西漢時期著名醫家,生卒年及籍貫不詳,主要活躍於漢成帝(公元前33年至公元前7年在位)年間。其重要貢獻在於主持校訂宮廷所藏醫籍,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系統性整理醫學文獻的學者,對中醫典籍的傳承與發展影響深遠。

校勘醫書之成就

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,李柱國任職「侍醫」(御醫)期間,奉詔參與大規模醫籍整理工作,分為三大類:

  1. 醫經:校訂七家學派著作,共216卷,包括《黃帝內經》等理論典籍,奠定中醫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學術框架。
  2. 經方:整理十一家方劑文獻,計274卷,涵蓋臨床治療方藥,反映漢代以前藥物配伍與辨證施治經驗。
  3. 神仙家:收錄養生延年之術,涉及導引、服食等內容,體現早期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。

此項工作不僅保存戰國至漢初的醫學精華,更確立「醫經」與「經方」二分體系,影響後世《傷寒雜病論》等經典的編纂。

學術背景與歷史意義

漢代為中醫理論體系成形關鍵期,李柱國所校醫書多屬「方技類」,與當時天文、曆算同列為實用學科。其校勘標準嚴謹,剔除偽託篇章,保留黃帝、扁鵲學派之核心理論,反映漢代醫學「重實證、輕巫祝」的傾向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李柱國所整理之《黃帝內經》雖非今傳版本直接來源,但為早期文本之一,間接促成《素問》《靈樞》的後世流傳。此外,經方類文獻中記載的「湯液」「丸散」等劑型,亦為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所繼承。

對中醫文獻學的影響

李柱國開創醫籍校讎先河,其工作模式為南北朝至唐代官方修醫書(如《新修本草》)所效仿。宋代校正醫書局重刻《素問》《傷寒論》時,亦參照漢代校勘體例,足見其方法論之延續性。

由於史料闕如,李柱國個人醫學思想未得詳考,然其作為「醫書校勘始祖」的地位,於中醫史與文獻學領域仍備受尊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