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柱國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李柱國,漢代醫家。履貫未詳。曾於漢成帝時任御醫,參與校訂醫經、經方,計醫經七家共二百十六卷,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,另有神仙家(養生)。史家認為系我國校勘醫書之第一人。
李柱國,字季和,東漢南陽郡人。他曾經擔任漢成帝的御醫,並且參與了醫經、經方的校訂工作。他校訂的醫經、經方共計有二百十六卷,其中醫經七家共二百十六卷,經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,另有神仙家(養生)。史家認為李柱國是中國校勘醫書的第一人。
李柱國在校訂醫經、經方時,非常注重原文的準確性,他曾經說過:「校書之法,必先考其原文,然後校其訛謬,以求其真。」他還提出了校訂醫書的四個原則:一是「校其原文」,二是「校其訛謬」,三是「求其真」,四是「以其為準」。
李柱國的校訂工作,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他所校訂的醫經、經方,成為後世醫學研究的重要依據。
李柱國的醫學成就,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第一,他對醫經、經方的校訂工作,為後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。
第二,他提出了校訂醫書的四個原則,為後世的醫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。
第三,他所著的《醫經集注》,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性的醫學著作,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李柱國是中國醫學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,他的醫學成就,對後世的醫學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以下是李柱國的《醫經集注》原文:
《醫經集注》卷一
原文:
夫醫之道,以治病為急。治病之法,必先明其病源,然後知其病性,知其病性,然後知其病位,知其病位,然後知其病治。故曰:知病之源,則知病之性;知病之性,則知病之位;知病之位,則知病之治。
夫病之源,有內因、外因之分。內因者,即人體之陰陽氣血失調所致;外因者,即六淫之邪所致。六淫之邪,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分。風者,能動而散,寒者,能凝而收,暑者,能熱而蒸,濕者,能重而著,燥者,能燥而乾,火者,能炎而熱。六淫之邪,入人之體,必先犯於皮毛,然後深入於臟腑。若不及時治療,則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夫病之性,有虛、實之分。虛者,即人體之陰陽氣血不足所致;實者,即人體之陰陽氣血過盛所致。虛病者,宜補;實病者,宜瀉。
夫病之位,有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之分。表病者,即病在人體之表;里病者,即病在人體之里。寒病者,即病因為寒邪;熱病者,即病因為熱邪。虛病者,即人體之陰陽氣血不足;實病者,即人體之陰陽氣血過盛。
夫病之治,有內治、外治之分。內治者,即通過服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等方法治療內部疾病;外治者,即通過外敷藥膏、拔罐、放血等方法治療外部疾病。
夫醫之道,貴在辨證施治。辨證施治者,即根據患者的病情,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法。若不辨證施治,則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,甚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