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子建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李子建
李子建為宋代醫家,生平履貫不詳,然其學醫緣起頗具傳奇色彩。因其祖、父二人皆因傷寒之症而歿,遂立志鑽研醫道,精勤不懈,苦讀醫書八載,終有所悟。其對傷寒之脈象辨證、用藥法則及陰陽經絡之理,皆有獨到見解,並將心得彙編成書,名為《傷寒十勸》,惜此書未見廣泛流傳於世。
學術背景與傷寒論貢獻
宋代為中醫學發展之重要時期,傷寒學說尤受重視。李子建承襲《傷寒論》之框架,進一步闡發張仲景之學,針對傷寒六經辨證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、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提出個人見解,強調脈證合參與藥物配伍之精要。其著作《傷寒十勸》雖佚,然從題名推測,內容或為十項診治傷寒之關鍵勸誡,可能涉及:
- 辨陰陽表裏:區分傷寒證候之寒熱虛實,注重陰陽失衡之調理。
- 脈象與證候對應:如浮脈主表、沉脈主裏,結合症狀以定病位深淺。
- 用藥宜忌:針對傷寒傳變規律,提出藥物選擇與禁忌,如桂枝湯、麻黃湯之應用時機。
理論特色
李子建之學術思想可能融合宋代醫家對《傷寒論》的詮釋趨勢,重視「因證制方」,並結合當時盛行之五行生剋理論,解釋傷寒傳經(如太陽傳陽明)之機轉。其對「陰證似陽」、「陽證似陰」等真假寒熱之辨,或亦有深入探討,以臨床實用為導向。
歷史評價
雖《傷寒十勸》未得傳世,然其名見於部分醫史文獻,反映其於宋代傷寒學派中占有一席之地。其以家族悲劇為契機,精研傷寒,體現中醫「醫者仁心」之傳統,亦為後世醫家「由疾入醫」之典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