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李子毅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清代醫家李子毅,字慶申,湖北蘄水縣人,乃痰症研究之大家。其於痰症辨治獨具心得,將痰症分為二類:輕者謂之「痰子」,重者稱作「瘰癧」。此分類法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原則,蓋因痰症雖同源於津液代謝失常,然病機深淺有別,治法自當殊異。

李子毅所著《痰瘰法門》一書,系統闡述痰症辨治要訣。書中詳載痰子多因肺脾氣虛,痰濕內停,症見咽喉如物梗阻,咯吐黏痰;瘰癧則屬痰火凝結,經絡壅滯,發為頸項結核,甚則潰膿。其治法遵循「輕可去實」之旨,對痰子主用健脾化痰之品,如二陳湯加減;治瘰癧則重在軟堅散結,常投以消瘰丸配合疏肝解鬱之劑。

書中醫案尤見功力,如載一婦人「頸側結核如李,按之堅硬」,李氏辨為肝鬱化火、痰瘀互結,先以柴胡疏肝散解其鬱滯,繼用海藻玉壺湯軟堅消核,佐以貝母、牡蠣等化痰散結之品,終使瘰癧消散。此案體現其「治痰先調氣」的學術思想,深合《內經》「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」之旨。

李氏痰症理論承襲《丹溪心法》「痰之為物,隨氣升降」之說,復參以《醫宗金鑒》外科心法,融內治外治於一爐。其論瘰癧成因,特重「七情鬱結,痰火相搏」之病機,與現代中醫「情志致病」理論相契合。書中更載有獨特外治法,如以火針點刺瘰癧頂部,配合藥線引流,顯見其對傳統針灸療法的創新運用。

《痰瘰法門》所載方藥,多取法於《外科正宗》,然化裁頗具巧思。如治痰子創製「化痰玉壺飲」,於二陳湯基礎上加竹茹、旋覆花,取其輕清上達之性;療瘰癧所用「消核膏」,以乳香、沒藥配伍玄參、浙貝,既承襲古人活血化瘀之法,復兼顧清熱化痰之效。此等方劑配伍,足見李氏深諳「痰瘀同源」之理,對後世痰症治療影響甚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