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寒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寒格熱

病證名

  1. 定義與病機
    里寒格熱為中醫病證之一,指人體上部有熱、下部有寒,且下寒阻格上熱,導致陰陽失調、上下氣機不相交通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多因誤治(如誤用吐、下法)或素體陽虛,寒邪內盛,迫使虛陽浮越於上,形成上熱下寒之象。
  2. 臨床表現

    • 上熱證:胸中煩熱、口乾咽燥、頻欲嘔吐,或食入即吐,甚則面赤、喉痛。
    • 下寒證:腹痛喜溫按、大便溏薄或完穀不化、四肢不溫、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虛數。
  3. 經典論述
    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傷寒本自寒下,醫复吐下之,寒格,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。」此條文指出,誤用吐下法後,下焦寒邪更盛,格拒上焦之熱,導致「食入即吐」,治以寒熱並調、辛開苦降之法。

  4. 與陰盛格陽之異同
    里寒格熱與「陰盛格陽」皆屬陰陽格拒之證,但二者病機有別:

    • 陰盛格陽:為真寒假熱,因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外,表現為身熱反欲蓋衣被、口渴不欲飲等「外熱內寒」之象。
    • 里寒格熱:屬上熱下寒,寒熱分踞上下,無虛陽外越之虞,而以嘔吐、下利等氣機逆亂為主症。
  5. 治法與方藥
    治療當以「調和寒熱、交通陰陽」為原則,代表方劑如:

    •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(《傷寒論》):乾薑溫下寒,黃芩、黃連清上熱,人參補益中氣,共奏辛開苦降、寒熱平調之效。
    •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厥陰病寒熱錯雜證,方中烏梅斂陰,細辛、乾薑溫寒,黃連、黃柏清熱,兼以人參、當歸補虛。
  6. 病機延伸
    此證與「痞證」「厥陰病」等相關,涉及中焦升降失常、肝脾不調等機制,可結合臟腑辨證進一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