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寒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寒證

定義與範疇
里寒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寒邪直中臟腑,或陽氣虛衰導致陰寒內盛的病證。其可分為兩類:

  1. 傷寒陰證(中寒):外感寒邪直中三陰經,未經陽經傳變,病情較急。
  2. 內傷臟寒:因陽氣久虛,臟腑功能衰退,陰寒內生,屬慢性虛寒證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外寒直中:寒邪侵襲太陰、少陰、厥陰經,阻滯氣血運行,陽氣受遏。
  • 陽虛生寒:素體陽虛,或久病耗傷陽氣,臟腑失溫,陰寒內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傷寒里寒證:手足厥冷、脈微細、下利清穀(完穀不化),甚則冷汗淋漓,屬三陰病範疇。
    • 太陰病(脾胃虛寒):腹滿而吐、食不下、自利不渴,宜理中湯溫中散寒。
    • 少陰病(心腎陽衰):四肢厥逆、精神萎靡、脈微欲絕,宜四逆湯回陽救逆。
    • 厥陰病(肝經虛寒):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,或兼血虛,宜當歸四逆湯養血通脈。
  • 內傷臟寒證:脘腹冷痛、嘔吐清涎、大便溏薄、小便清長、畏寒肢冷、面色㿠白、舌淡苔白滑、脈沉遲或微細。治宜溫補臟陽,方如附子理中湯(脾腎雙補)、吳茱萸湯(暖肝溫胃)。

治法與方藥
里寒證總治則為「溫里散寒」,依病位與程度選方:

  • 溫中健脾:理中湯、附子理中湯(中焦虛寒)。
  • 回陽救逆: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(陽氣衰微)。
  • 暖肝和胃:吳茱萸湯(肝胃虛寒,濁陰上逆)。
  • 養血通脈:當歸四逆湯(血虛寒凝經脈)。

鑑別要點

  • 表寒證:惡寒發熱、脈浮緊,屬太陽病,宜辛溫解表。
  • 真寒假熱證:雖有身熱、面赤等假熱象,但手足厥冷、脈沉微,需辨別陰陽格拒。

里寒證反映中醫「陰陽辨證」核心,臨床需結合六經、臟腑辨證,細察寒邪深淺與陽氣盛衰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