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里急
里急為中醫病狀名詞,指腹中拘急疼痛之感,多伴隨緊迫不適,甚則欲便而不得暢解。此症首見於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謂「其病癃閟,邪傷腎也」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病機與臨床表現,歸屬於「腹痛」「滯下」等範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里急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寒邪內侵:寒性收引,客於腸胃,導致氣血凝滯,經絡拘急,發為腹痛里急。如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云:「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……故時切痛。」
- 濕熱蘊結:濕熱之邪下注大腸,壅滯氣機,灼傷腸絡,可見里急後重、便下黏膩,常見於痢疾(如「赤白痢」)。
- 肝脾失調:情志鬱結或飲食不節,致肝氣橫逆犯脾,脾失健運,氣機升降失常,腹中絞痛而里急。
- 氣血虛弱:久病體虛或脾胃虧損,氣血不足,腸失濡養,亦可見隱隱里急,綿綿不休。
臨床表現
里急之特徵為腹內拘攣緊迫,疼痛陣作,常伴隨以下症狀:
- 欲便不暢:腹痛急迫卻排便困難,或僅排出少量黏液(如「滯下」)。
- 兼證各異:
- 寒證者,腹痛喜溫,肢冷蜷臥,舌淡苔白。
- 濕熱者,肛門灼熱,便下臭穢,舌紅苔黃膩。
- 氣滯者,痛無定處,噯氣後稍舒,脈弦。
典籍論述
- 《傷寒論·辨厥陰病脈證并治》提及「下利,里急後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」,指出濕熱痢疾之治法。
- 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稱:「里急者,腹中痛不可忍,欲便不得便也。」強調氣機壅滯之病機。
辨證要點
里急需結合四診詳辨虛實寒熱:
- 實證:痛勢劇烈,拒按,脈實有力,多屬寒凝、濕熱或氣滯。
- 虛證:痛勢隱隱,喜按,脈弱無力,多見於氣血不足或陽虛內寒。
此症常見於痢疾、腸癰、泄瀉等疾病,臨床須進一步辨析其根本病機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