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急後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急後重

證名,指腹痛窘迫,時時欲瀉,肛門重墜,排便不暢之證候,為痢疾主要症狀之一。此證首見於《難經·第五十七難》,後世醫家多有闡發,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指出:「凡里急後重者,病在廣腸最下之處,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,而在脾腎。」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里急後重雖表現於腸道,然其根源多與脾、腎、肝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濕熱下迫:濕熱蘊結腸道,氣機阻滯,致腸道傳導失常,表現為腹痛急迫、肛門灼熱、便下黏穢。
  2. 寒邪內侵:寒濕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,腸道拘急,可見腹痛喜溫、排便不暢、肛門墜脹。
  3. 脾腎氣虛:脾虛氣陷,腎陽不足,腸道失於溫煦固攝,故見排便無力、肛門重墜、久痢不止。
  4. 肝氣鬱滯:情志失調,肝氣乘脾,氣機升降失常,亦可引發腹中絞痛、便意頻繁而排便不盡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結合兼症辨明寒熱虛實:

  • 熱證:便下赤白黏凍、肛門灼熱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寒證:便下清稀、腹冷痛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滑。
  • 虛證:久痢不止、神疲乏力、肛門空墜、脈細弱。
  • 實證:腹痛拒按、裏急頻作、脈弦滑。

治法方藥
根據病機不同,治法各異:

  • 濕熱痢:清熱化濕,調氣行血,方用芍藥湯或白頭翁湯加減。
  • 寒濕痢:溫中燥濕,散寒導滯,方用胃苓湯或附子理中湯化裁。
  • 脾腎虛寒:溫補脾腎,澀腸固脫,真人養臟湯或桃花湯主之。
  • 肝鬱乘脾:疏肝理脾,痛瀉要方加減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必讀·痢疾》強調:「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。」指出調氣活血為治痢關鍵。《張氏醫通》亦云:「裡急而不得便者,火也;後重而便溏者,氣陷也。」進一步闡明病機差異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直腸刺激症狀」相關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從臟腑根本論治,非獨治腸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