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熱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熱證

定義
里熱證為中醫辨證名詞,指邪熱熾盛於體內,未在表而深伏於臟腑、經絡或氣血之中。此證多因外邪內傳化熱,或臟腑機能失調、氣滯鬱久化火所致,屬「八綱辨證」中「里證」與「熱證」的結合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傳:表證未解,邪氣入里化熱,如風寒之邪鬱而化火,或溫病邪入氣分、營血。
  2. 飲食積滯: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積熱內生。
  3. 情志化火:七情過極,氣機鬱滯,久則化熱(如肝鬱化火)。
  4. 陰虛生熱:陰液虧耗,虛熱內擾,然此類多屬「虛熱」,與里熱證之「實熱」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全身症狀:身熱熾盛(不惡寒反惡熱)、汗出不解、面赤煩躁。
  • 臟腑熱象
    • 心肺熱盛:心煩口渴、咳喘痰黃。
    • 脾胃熱熾:口臭牙齦腫痛、腹脹便祕。
    • 肝膽火旺:口苦脅痛、急躁易怒。
    • 下焦濕熱:小便短赤澀痛、帶下黃稠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紅絳、苔黃燥或黃膩;脈象洪數、滑數或弦數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熱在里者,為瞀悶脹滿,為煩渴喘結,或急叫吼,或躁擾狂越。」強調里熱可擾亂神志,引發狂躁之症。
  • 《傷寒論》中陽明病之「四大證」(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)即為典型里熱表現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瀉火」為主,依病位及兼證選方:

  1. 氣分熱盛: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)清瀉肺胃。
  2. 腑實熱結:大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)通腑泄熱。
  3. 少陽陽明合病:大柴胡湯和解清里。
  4. 三焦濕熱:黃連解毒湯(黃連、黃芩)苦寒直折。
  5. 血分熱熾:清營湯、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。

相關證型辨析

  • 陽明經證:屬里熱證之一,但邪熱彌散未結,以大汗、大渴為主,無腑實。
  • 陰虛內熱:雖有熱象,但屬虛證,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降火。

里熱證為中醫臨床常見實證,其辨證須結合病位、熱勢輕重及兼夾病邪(如濕、瘀)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