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實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里實證
證名,亦稱內實證,為中醫辨證體系中「實證」之一類,指邪氣盛實、積滯內結所表現的證候。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:一為外邪入裡化熱,結於胃腸;二為體內痰飲、瘀血、食滯、蟲積等病理產物壅滯。臨床表現與治法因病因病位不同而異,以下分述之。
一、外邪化熱入裡,結於胃腸
此類里實證多由外感病邪(如風寒、風熱)未及時解散,邪氣化熱內傳陽明,與腸中糟粕互結而成。主要見於《傷寒論》之陽明腑實證,其特徵如下:
- 主證:壯熱(高熱不退)、煩渴引飲、腹滿硬痛拒按、大便秘結,甚則譫語(神昏胡言)、手足濈然汗出。
- 舌脈:舌質紅、苔黃厚燥或焦黑起刺,脈沉實有力或滑數。
- 經典論述: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云:「傷寒十三日,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……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此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」指出邪熱內結,腑氣不通時,須用瀉下法通腑泄熱。 - 治法:根據熱結輕重選方,如:
- 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):緩下熱結,適用於燥實初結、痞滿不甚者。
- 大承氣湯(大黃、厚朴、枳實、芒硝):峻下熱結,針對痞滿燥實堅俱重之證。
二、痰飲、瘀血、食滯、蟲積內阻
此類里實證非由外感直接所致,而是因臟腑功能失調,代謝產物積聚成實。其表現多樣,如《景岳全書·傳忠錄》所載:「裡實者,或為喘為滿,或懊憹不寧,或躁煩不眠,或氣血積聚結滯腹中不散,或寒邪熱毒深留臟腑之間。」具體分型如下:
-
痰飲內停
- 主證:胸悶咳喘、痰多黏稠、脘痞嘔惡,或見癲癇、瘰癧(淋巴結腫大)。
- 治法:化痰逐飲,方如二陳湯、十棗湯。
-
瘀血內阻
- 主證:固定刺痛、肌膚甲錯、面色黧黑,女子經閉、痛經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方如血府逐瘀湯、桃核承氣湯。
-
食滯腸胃
- 主證: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、厭食、大便臭穢或溏泄,舌苔厚膩,脈滑。
- 治法:消食導滯,方如保和丸、枳實導滯丸。
-
蟲積內擾
- 主證:臍周陣痛、面黃肌瘦、齘齒(磨牙),或便下蟲體。
- 治法:殺蟲驅蟲,方如烏梅丸、化蟲丸。
辨證要點
里實證須與「里虛證」鑑別,關鍵在於:
- 實證特徵:病勢急劇、形體壯實、聲高氣粗、痛處拒按、脈實有力。
- 虛證特徵:病勢緩慢、形體羸弱、聲低氣微、痛處喜按、脈虛弱無力。
里實證的治療原則為「實者瀉之」,但需依病邪性質選擇相應祛除之法,如通腑、化痰、逐瘀等,同時兼顧臟腑氣機調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