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水

病名

  1. 水腫病之一
    里水為水氣內盛所致之水腫病症,屬中醫水氣病範疇。其臨床表現主要為「一身面目黃腫」(《脈經》作「洪腫」),並伴隨脈沉、小便不利等症候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脈證並治》指出:「里水者,一身面目黃腫,其脈沉,小便不利,故令病水。」此因水濕停聚於內,氣化不利,水液泛溢肌表而成。

    治法

    • 越婢加術湯:具發汗利水、清熱除濕之效,適用於兼有鬱熱者。
    • 甘草麻黃湯:偏重宣肺發汗,適用於水濕偏表、肺氣不宣者。
  2. 十水之一
    據《中藏經·論水腫脈證》所述,里水亦屬「十水」分類之一,其病根在小腸,症候特點為「先從小腹脹而不腫,漸漸而腫」。此類水腫與小腸氣化失司相關,水濕漸積,由內而外發展,終致全身腫脹。

    病機探討

    • 小腸為「受盛之官」,主泌別清濁。若小腸功能失調,清濁不分,水濕內停,則可導致水液代謝障礙,形成里水。
    • 與脾、肺、腎三臟密切相關,因脾失健運、肺失宣降、腎失氣化,皆可加重水濕內停之勢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  • 與「風水」「皮水」之區別
    里水與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風水」「皮水」同屬水氣病,但病位與表現各異。風水多兼表證,起病急;皮水則偏於肌表腫脹;而里水以內濕為主,腫勢漸成,脈沉為特徵。
  • 水濕病理層次
    中醫認為水濕為病可分「陽水」「陰水」,里水若兼熱象屬陽水範疇,若久病脾腎陽虛則轉為陰水,治法需隨證調整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強調水氣病之脈證與治法。
  • 《中藏經》從臟腑論述水腫成因,補充十水分類理論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依臨床脈證為準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