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虛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虛證

里虛證為中醫證候名,指臟腑陰陽氣血虛衰所表現的綜合證候。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失養,或久病耗損、勞倦過度等因素,導致臟腑功能減退,陰陽氣血虧虛而成。其臨床表現與病機特點與「里證」「虛證」密切相關,但更具體指向臟腑內在虛損。

經典文獻記載

里虛證的論述可追溯至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等經典:

  • 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提到:「尺中脈微,此里虛。」指出尺脈微弱為腎氣不足、里虛之象。
  • 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男子面色薄,主渴及亡血,卒喘悸,脈浮者,里虛也。」描述氣血兩虛者面色淡白、口渴、失血後突發心悸喘息,脈浮而無力,屬里虛範疇。

臨床表現

里虛證的共性症狀包括:

  • 氣虛失養:少氣懶言、神疲乏力、動則氣短。
  • 血虛不榮:面色淡白或萎黃、唇甲色淡、頭暈目眩。
  • 陽虛失溫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胖嫩。
  • 陰虛內熱: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津。
  • 脈象特徵:脈虛弱無力,或細、微、沉遲(陽虛),或細數(陰虛)。

分類與辨證要點

根據虛損的性質與臟腑定位,里虛證可分為以下類型:

1. 氣虛證

  • 病機:臟腑功能衰退,氣化不足。
  • 特徵:以肺脾氣虛為主,如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(脾虛);自汗易感(肺虛)。
  • 治法:益氣健脾,如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。

2. 血虛證

  • 病機:血液虧虛,臟腑經絡失濡。
  • 特徵:心悸失眠、肢體麻木(心肝血虛);月經量少色淡(婦科血虛)。
  • 治法:養血補血,如四物湯、歸脾湯。

3. 陰虛證

  • 病機:陰液不足,虛熱內生。
  • 特徵: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(腎陰虛);乾咳少痰(肺陰虛)。
  • 治法:滋陰潤燥,如六味地黃丸、沙參麥冬湯。

4. 陽虛證

  • 病機:陽氣虛衰,溫煦無力。
  • 特徵: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(腎陽虛);脘腹冷痛(脾陽虛)。
  • 治法:溫陽散寒,如金匱腎氣丸、理中湯。

鑒別診斷

里虛證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
  • 表虛證:以汗出惡風、脈浮緩為特點,屬衛外不固,病位在表。
  • 實證:如里實熱證見高熱煩渴、脈洪大,與里虛之疲憊脈弱截然不同。

治療原則

里虛證的治療以「虛則補之」為綱,根據具體病機選用相應補法:

  • 補氣:重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之品。
  • 養血:當歸、熟地黃為常用藥。
  • 滋陰:麥冬、生地黃可滋養陰液。
  • 溫陽:附子、肉桂能溫補命火。

此外,需注意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,如「補土生金」(健脾益肺)、「滋水涵木」(補腎養肝)等治法,以調和整體陰陽氣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