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證

定義與範疇
里證為中醫辨證「八綱」(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陰、陽)之一,指病邪深入人體內在臟腑、血脈、骨髓等所呈現的證候。與「表證」相對,表證病位淺在肌表,而里證則反映體內氣血陰陽失調或臟腑功能紊亂。《景岳全書·傳忠錄》明確指出:「里證者,病之在內在臟也。」其成因多端,可因內傷七情、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,或酒色耗傷等內生因素所致,亦可由表證未解、邪氣內傳而轉化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內傷致病

    • 七情所傷:如憂思傷脾、怒則氣逆,導致肝鬱氣滯,久則化火。
    • 飲食勞倦:過食生冷損傷脾陽(里寒),或嗜食辛辣厚味釀生濕熱(里熱)。
    • 氣血津液失調:如久病耗陰(里虛)、痰瘀內結(里實)。
  2. 外邪內傳
    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初期為表證,若未及時透解,邪氣可循經絡內犯臟腑,如風寒化熱入里成肺熱證,或太陽病傳陽明之「胃家實」。

辨證分型
里證依病性可分為四大類,臨床須結合臟腑定位與氣血津液辨識:

  1. 里寒證

    • 特徵:畏寒喜暖、四肢不溫、口淡不渴、小便清長、舌淡苔白。
    • 病機:陽氣虛衰或寒邪直中,如脾腎陽虛、寒滯肝脈。
  2. 里熱證

    • 特徵:身熱煩渴、面赤唇紅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病機:陽盛或陰虛生熱,如陽明經證之壯熱、肝火上炎。
  3. 里虛證

    • 特徵:神疲乏力、氣短懶言、脈弱無力。
    • 病機:氣血陰陽不足,如脾虛泄瀉、腎精虧耗。
  4. 里實證

    • 特徵:脹滿疼痛、拒按、便秘、脈實有力。
    • 病機:邪氣壅盛或病理產物積滯,如腸道燥屎、痰飲內停。

經典理論補充

  • 《傷寒論》以六經辨里證,如少陽病之「半表半里」、陽明腑實之「痞滿燥實」。
  • 溫病學派重視「營分證」「血分證」,屬里證範疇,表現為神昏譫語、斑疹隱隱等。

里證辨證需四診合參,尤重舌脈與症狀關聯性,如舌苔厚膩多主里實,脈沉主病在里,進一步結合臟腑經絡理論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