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證出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里證出表,又稱里邪出表。指病邪從里透達於外。多因治療護理得當,機體抗邪能力增強所致,表明邪有出路,病情好轉。例如內熱煩躁,咳逆胸悶,繼而發熱汗出,皮膚痧疹逐漸透露,煩躁減輕,即為里證出表。
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:“里證出表,邪自內解,表證自除。”《醫學入門》:“里證出表,表證自除,邪自內解也。”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:“里證出表,是指內在的病證,由於治療得當,或機體抗邪能力增強,病邪由里向外透達,而出現表證的變化。如內熱煩躁,咳逆胸悶,繼而發熱汗出,皮膚痧疹逐漸透露,煩躁減輕,即為里證出表。”

里證出表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
  1. 發熱、汗出。這是里證出表最常見的表現。由於病邪由里向外透達,機體調節功能增強,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活躍,使體溫升高,出現發熱;同時,汗腺分泌旺盛,出現汗出。
  2. 皮疹。由於病邪由里向外透達,皮膚毛孔開泄,出現皮疹。皮疹的形態、顏色、分布等,因病因、病情不同而異。
  3. 其他症狀。如內熱煩躁、咳逆胸悶、頭痛、頭暈、耳鳴、心悸、胸悶、腹脹、腹痛、便秘、尿赤、尿頻等。

里證出表的治療,應根據病因、病情,辨證施治。一般以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、宣肺透表等法治療。

里證出表的預後,一般較好。如果治療得當,病邪可以順利由里向外透達,而出現表證的變化,病情會逐漸好轉。但如果治療不當,病邪不能順利由里向外透達,反而會加重病情,甚至導致嚴重後果。

里證出表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內容。臨床上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