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里證出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里證出表

定義
里證出表,又稱「里邪出表」,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,指原本深伏於體內之病邪,因機體正氣漸復或治療得當,得以從內向外透達,由里轉表之病理過程。此現象多反映邪有出路,病情趨向好轉,屬疾病轉歸之佳兆。

機理與臨床意義

  1. 正邪交爭之轉機
    里證出表之關鍵在於「正氣勝邪」。當人體正氣充足,或經適當治療(如清熱解毒、透邪外出等法),內蘊之邪氣得以透過體表(如汗孔、皮膚)向外發散。此過程符合《內經》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之治則,亦體現「邪有出路」之治療思想。
  2. 病位與病性之轉化
    里證多屬陰、屬臟腑,病位深而病情重;表證則屬陽、屬經絡,病位淺而病情輕。里邪出表時,病邪由深層向淺層透達,病性亦可能從裡熱、裡實轉為表熱或半表半裡證,如溫病學中「伏邪外發」之過程。

典型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里證:可見高熱煩躁、咳嗽氣逆、胸悶腹脹、口渴引飲、舌紅苔黃等裡熱熾盛之象。
  • 出表過程:隨正氣驅邪,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伴隨汗出、皮膚顯露紅疹(如風疹、麻疹)、或原有裡證症狀(如煩躁、咳喘)逐漸減輕。例如:
    • 溫病發疹:裡熱壅盛時,邪毒外透肌表,呈現斑疹隱隱,標誌邪從血分轉出氣分。
    • 傷寒六經傳變:少陽病邪外出太陽,見發熱惡寒、頭痛脈浮,示病勢減退。

與相關概念之區別

  • 表邪入里:與里證出表相反,指外感病邪由表向裡傳變,病情加重,如風寒初起惡寒發熱,後轉為但熱不寒、口渴便秘。
  • 伏邪透發:部分溫病學派認為,某些里證出表實為伏藏於體內之邪氣(如伏暑、伏燥)因正氣鼓動而外透,屬特殊類型之里邪出表。

中醫治療視角
臨床遇里證出表之機,常順勢運用「透邪法」,如:

  • 清透並用:於清解裡熱方中佐以薄荷、蟬蛻等輕清透表之品,助邪外達。
  • 養陰托毒:若屬陰虛內熱而邪透不暢者,可配伍生地、玄參滋陰,銀花、連翹解毒透邪。

小結
里證出表為中醫辨證論治中重要之病理轉歸,既反映正氣抗邪之能力,亦指導治療方向。掌握此概念,有助於臨床判斷疾病之進退與預後,並制定相應之透解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