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理筋
理筋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首載於《中醫正骨經驗概述》。其操作要領在於以手指或掌部沿筋脈走向,施以輕柔而連貫的按壓與推移,反覆施行,使力道滲透至筋肉層次。此法著重「順筋而行」,即循經絡或肌纖維方向梳理,以達調和局部氣血、鬆解拘急之效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、筋膜等軟組織,與肝藏血、主筋之生理功能密切相關。當筋脈受損或氣血瘀滯,可致「筋結」「筋攣」等病理變化,表現為疼痛、活動受限。理筋手法透過以下機制發揮作用:
- 行氣活血:按壓推移能促進經絡氣機流動,化解局部瘀阻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」之論。
- 舒筋解結:直接鬆解粘連之筋絡,恢復其柔韌性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筋柔則骨正,筋弛則骨脫。」
- 調和陰陽:透過刺激經筋,間接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尤重肝氣疏泄與氣血濡筋之關係。
操作特點
- 手法輕深相濟:力度需均勻滲透,避免粗暴,以「力透筋層而不傷骨」為準。
- 動靜結合:操作時配合患者肢體被動伸展,如理筋後輔以搖法、拔伸法,增強鬆解效果。
- 辨位施治:依損傷部位選取相應經筋,如肩臂痛多循手三陽經筋梳理,腰腿痛則沿足太陽經筋操作。
臨床應用
理筋廣泛用於「筋傷」範疇,如跌撲閃挫所致之軟組織挫傷、慢性勞損(如頸肩腰背筋膜炎),以及風寒濕邪侵襲筋脈引起的拘急麻木。其不僅作為獨立手法,亦常與正骨、點穴等配合,構成中醫傷科「理筋正骨」體系。
與現代醫學關聯
現代研究指出,理筋手法可改善微循環、降低肌筋膜張力,並調節痛覺傳導物質(如P物質)的釋放,與中醫「通則不痛」理論相呼應。此外,其對肌梭、高爾基腱器官的機械刺激,亦有助於恢復肌肉張力平衡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