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筋手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理筋手法
理筋手法為中醫骨傷科外治法之一,主要針對因外力扭挫、跌撲損傷或長期勞損所致之筋絡異常,如筋脈扭曲、翻轉、攣縮、結塊等病理狀態。其理論基礎源自中醫經絡學說與氣血運行原理,認為「筋傷則絡阻,氣滯則血瘀」,故透過手法調理筋絡,可達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、散瘀止痛之效,促使氣血調和,恢復筋脈正常生理功能。
手法分類與操作要領
理筋手法依其作用層次與技法特點,可分為以下數種:
- 按法
以拇指或掌根垂直施力於患處,由淺入深按壓,刺激經絡穴位,適用於局部氣血瘀滯或筋結鬆解。 - 摩法
以掌心或指腹貼附體表,作環形摩動,力度輕緩,能溫通筋脈,促進氣血流通,多用於損傷初期或體弱者。 - 揉法
分指揉與掌揉,以迴旋動作帶動皮下筋絡,緩解肌肉痙攣,消除腫脹,尤擅處理慢性筋傷。 - 捏法
以拇指與餘指相對捏提肌筋,配合捻轉動作,可鬆解粘連,常用於肩背或四肢筋絡拘急。 - 推法
沿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單向推動,分為平推、直推、分推等,能行氣散瘀,導引氣血歸經。 - 拿法
以拇指與食、中指捏拿深層筋腱,一緊一鬆,力度深透,適用於風池、肩井等穴位,可解痙止痛。 - 提法
將局部肌筋提起後迅速鬆開,配合抖動,可整復錯位之小筋絡,常見於關節周邊筋傷。 - 抖法
握持肢體末端作小幅快頻抖動,使力傳導至患處,能鬆解關節黏連,調和氣血。 - 彈法
以指腹快速彈撥筋腱,如撥弦狀,針對條索狀硬結或筋絡粘連,具強效解結作用。
臨床應用與機理
理筋手法不僅著眼於局部筋傷,更重視整體經絡調節。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筋喜柔而惡剛」,手法需剛柔相濟,以「柔則筋舒,剛則結散」為原則。透過外力引導,可調整筋絡張力、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並刺激經絡感傳,進而激發臟腑調節功能。臨床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、頸肩腰腿痛、關節錯縫及慢性勞損等症,尤以急性筋傷初期施術效果顯著。
此外,手法操作需辨證施治,如寒證配以溫通手法,熱證則宜輕快疏導,並結合傷處解剖特點,調整力度與方向,方能契合「順筋歸位」之治療宗旨。歷代醫家如《傷科匯纂》亦強調「手法者,正骨之首務」,足見其於筋傷治療之核心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