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理氣是中醫的治療方法之一,即調理氣機,調整臟腑功能,用於治療氣病的方法。常用具有行氣解鬱、降氣調中、補中益氣作用的藥物,治療氣滯、氣逆、氣虛。氣虛宜補,氣滯宜疏,氣逆宜降,故又分補中益氣、疏鬱理氣、和胃理氣、降逆下氣等。

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,是人體臟腑組織間相互聯繫、協調運作的樞紐。氣機調和,則臟腑功能正常,氣機失調,則臟腑功能失常,出現各種病理變化。理氣法是通過調理氣機,使氣機恢復正常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

理氣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。廣義的理氣法包括調理氣機、調整臟腑功能的一切方法,包括行氣、理氣、和氣、補氣、升氣、降氣等。狹義的理氣法則專指用於治療氣病的方法,包括行氣、理氣、和氣等。

行氣法是通過行散壅滯之氣,使氣機暢通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行氣解鬱、行氣活血作用的藥物,如柴胡、枳實、香附、鬱金等。

理氣法是通過疏理氣機,使氣機調和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理氣和中、理氣止痛作用的藥物,如陳皮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等。

和氣法是通過調和氣機,使氣機平和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和胃理氣、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,如香附、陳皮、半夏、茯苓等。

補氣法是通過補充氣虛,使氣機充足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補中益氣、昇陽舉陷作用的藥物,如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等。

升氣法是通過升提下陷之氣,使氣機升降有序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升氣舉陷、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,如升麻、柴胡、白朮、茯苓等。

降氣法是通過降下上逆之氣,使氣機平降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常用具有降氣平喘、降逆止嘔作用的藥物,如半夏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等。

理氣法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,適用於各種氣病,如氣滯、氣逆、氣虛等。在臨床應用中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,選擇合適的理氣方法,並配合其他治療方法,以達到最佳療效。

【古籍原文】

理氣,治法之一。即調理氣機,調整臟腑功能,用於治療氣病的方法。常用具有行氣解鬱、降氣調中、補中益氣作用的藥物,治療氣滯、氣逆、氣虛。氣虛宜補,氣滯宜疏,氣逆宜降,故又分補中益氣、疏鬱理氣、和胃理氣、降逆下氣等。詳各條。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「諸氣者,皆屬於心。」《靈樞·本神》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心。」可見,心主一身之氣。心氣通暢,則氣機調和,臟腑功能正常;心氣不暢,則氣機失調,臟腑功能失常,出現各種病理變化。

理氣法是通過調理氣機,使氣機恢復正常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理氣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。廣義的理氣法包括調理氣機、調整臟腑功能的一切方法,包括行氣、理氣、和氣、補氣、升氣、降氣等。狹義的理氣法則專指用於治療氣病的方法,包括行氣、理氣、和氣等。

行氣法是通過行散壅滯之氣,使氣機暢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