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理氣

定義
理氣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通過調節人體氣機運行,改善臟腑功能,以治療氣病的方法。中醫認為「氣」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其運行通暢與否直接影響健康。若氣機失調,可表現為氣滯、氣逆或氣虛等證候,需依證型選用行氣、降氣或補氣等法,以恢復氣血平衡。

作用與分類
理氣法主要針對氣機失調的不同病機,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行氣解郁(疏郁理氣)

    • 適用證候:氣機鬱滯,常見胸脅脹滿、脘腹痞悶、噯氣頻作,或婦女月經不調。
    • 常用藥物:香附、柴胡、鬱金、陳皮等,方如柴胡疏肝散。
  2. 降氣調中(和胃理氣、降逆下氣)

    • 適用證候:氣機上逆,如胃氣不降之嘔吐、呃逆,或肺氣上逆之咳嗽氣喘。
    • 常用藥物:半夏、厚朴、旋覆花、代赭石等,方如旋覆代赭湯。
  3. 補中益氣

    • 適用證候:氣虛無力,如倦怠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臟器下垂(如脫肛、子宮脫垂)。
    • 常用藥物: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等,方如補中益氣湯。

理論基礎
理氣法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百病皆生於氣」之論,強調氣機升降出入的協調性。臟腑中,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;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升降;肺主宣發肅降,三者與氣病關係密切。例如:

  •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需疏肝理氣。
  • 胃氣上逆:飲食不節或寒熱刺激,需和胃降逆。
  • 中氣下陷:勞累過度耗傷脾氣,需升提補氣。

臨床應用
理氣法廣泛運用於內科、婦科等病症,如:

  • 消化系統:脘腹脹痛(如慢性胃炎)、便秘(氣滯型)。
  • 呼吸系統:咳嗽氣促(如梅核氣)。
  • 婦科疾病:經前乳脹、痛經(肝鬱氣滯型)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行氣藥多辛溫香燥,久用易耗氣傷陰,常配伍養陰或益氣之品。
  • 降氣藥需區分寒熱,如胃寒呃逆配生薑,胃熱嘔吐配黃連。
  • 補氣藥需佐少量行氣藥(如陳皮),防滋膩礙胃。

延伸概念

  • 理氣活血:氣滯血瘀者,需理氣藥(如川芎)配伍活血藥(如當歸)。
  • 理氣化痰:氣鬱生痰者,如半夏厚朴湯兼顧行氣與化痰。

理氣法體現中醫「調和陰陽」的核心思想,通過藥物或針灸等手段,使氣機復歸平衡,達到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