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目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產後目瞑

病證名,指產後出現視物模糊不清,然目無疼痛腫脹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四:「產後目瞑候:目不痛不腫,但視物不明,謂之目瞑。」其病機與肝血虧虛密切相關。

中醫病機分析
肝主藏血,開竅於目。《靈樞·脈度》云:「肝氣通於目,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。」產後氣血驟虛,肝血不足,不能上榮於目,故致視物昏矇,發為目瞑。《金夢石產家要訣》進一步闡明:「目得血而能視……產則血虛肝氣不足,故目瞑。」此外,肝腎同源,腎精虧虛亦可累及肝血化生,加重目失所養。

證候特點
臨床以視物模糊為主症,或伴見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、爪甲不榮等血虛之象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若兼腎陰不足,可見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養血補肝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為基礎方,滋養肝血,充目竅。
  2. 滋腎填精:若肝腎兩虛,可選六味地黃湯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牡丹皮),補腎益精以助肝血化生。
  3. 隨證加減:氣虛者可加黃芪、黨參益氣生血;若兼風熱上擾,酌加菊花、枸杞子清肝明目。

古籍佐證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強調產後「亡血過多,肝家虛損」致目疾,治法以調補肝血為要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產後視覺功能障礙」部分表現相類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調理,以恢復肝腎精血平衡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