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理血

理血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指治理血分病證的總稱,涵蓋補血、涼血、溫血、祛瘀活血、止血等治法。血分病變涉及氣血失調、寒熱虛實等不同病機,故需辨證施治,針對病因病機選用相應治法。

1. 補血

補血法適用於血虛證,常見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、唇甲色淡、月經量少等症。中醫認為「血為氣之母」,血虛常伴氣弱,故補血多配伍益氣藥,如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阿膠等,代表方劑如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。若兼氣虛,可加黃耆、人參,如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。

2. 涼血

涼血法用於血熱證,症見身熱煩渴、斑疹紫黑、吐血衄血、舌絳脈數等。血熱多因外感溫熱之邪或陰虛內熱所致,治宜清熱涼血,常用藥如生地黃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玄參等,代表方劑如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、生地黃、芍藥、牡丹皮)。若熱毒熾盛,可配合黃連、梔子等清熱解毒藥。

3. 溫血

溫血法主治血寒證,因寒邪客於血脈,導致血行不暢,症見手足厥冷、少腹冷痛、月經後期色暗等。治宜溫經散寒、養血通脈,常用藥如肉桂、艾葉、吳茱萸等,代表方劑如溫經湯(吳茱萸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等)。若兼陽虛,可配伍附子、乾薑以溫陽散寒。

4. 祛瘀活血

祛瘀活血法用於血瘀證,症見刺痛拒按、腫塊積聚、舌紫暗或有瘀斑等。血瘀成因包括氣滯、寒凝、熱灼、氣虛等,治宜活血化瘀,常用藥如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川芎等,代表方劑如血府逐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生地黃等)。若瘀久成積,可加三稜、莪朮以破血消癥。

5. 止血

止血法針對出血證,如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。中醫強調「見血休治血」,需辨明出血原因(如血熱、氣虛、瘀阻等),對證施治。血熱妄行者宜涼血止血,如十灰散(大薊、小薊、側柏葉等);氣不攝血者宜益氣止血,如歸脾湯(人參、黃耆、龍眼肉等);瘀血阻絡者則需化瘀止血,如三七、蒲黃等。

理血與氣血關係
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故理血常需調氣。如補血配益氣以助生化,活血配行氣以增通暢,止血配固氣以防脫陷。此外,血與臟腑密切相關,如心主血、肝藏血、脾統血,故治血亦需兼顧臟腑功能。

理血諸法臨床運用靈活,需綜合辨證,或單用或並施,以達調和血分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