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理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理中
理中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意指調理中焦脾胃功能之法,主要針對中焦虛寒證候。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皆載其治法,以「理中湯」(亦稱「人參湯」)為代表方劑,體現「溫中祛寒、補益脾胃」之核心治則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脾胃屬「中焦」,為氣血生化之源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若中陽不足,寒邪內生,或外寒直中,則導致「脾胃虛寒」,表現為:
- 主症:腹滿隱痛、喜溫喜按、嘔吐清涎、下利清穀、口不渴。
- 舌脈: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。
此證機理在於「陽虛失溫,運化無權」,故需溫補中陽,散寒健脾。
代表方劑:理中湯
組成: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炙甘草。
方義:
- 乾薑:君藥,辛熱溫中散寒,直祛中焦陰冷。
- 人參:臣藥,甘溫補氣,助脾運化。
- 白朮:佐藥,苦溫燥濕健脾,復其升清之職。
- 炙甘草:使藥,甘緩和中,調和諸藥。
加減應用:
- 寒甚者,加附子(即「附子理中丸」),增溫陽之力。
- 氣滯者,加木香、砂仁,行氣醒脾。
- 水濕停聚者,加茯苓、澤瀉,利濕健脾。
臨床延伸
理中法不僅用於脾胃本臟之寒證,亦延伸治療:
- 太陰病(《傷寒論》):寒邪直中太陰,下利腹痛者。
- 胸痹(《金匱要略》):中陽不振,陰寒上乘所致「胸中氣塞、短氣」者,用人參湯(即理中湯)溫陽化飲。
- 小兒慢驚:中焦虛寒,土虛木乘之抽搐,以理中湯培土抑木。
與相關治法區別
- 補中益氣:針對中氣下陷(如臟器下垂),以升提為主,用補中益氣湯。
- 健脾祛濕:偏重脾虛濕盛(如苔膩腹脹),用參苓白朮散。
- 理中專注溫陽散寒,為虛寒證之核心治法。
理中法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通過溫補中焦,恢復脾胃升降之機,從而調和周身氣血,廣泛應用於內傷雜病與外感轉歸之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