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歷瘠疳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歷瘠疳瘧
歷瘠疳瘧為古代中醫兒科病名,首載於《顱囟經》,又稱「鎖腸疳」,屬小兒瘧疾之一類特殊證候。其特徵為瘧發無定時,並伴隨口噤不開、牙關緊閉而作聲等症狀,多因外感瘧邪內陷,或疳積日久、正虛邪戀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瘧邪內伏:瘧邪乘虛侵入少陽經,或伏於膜原,與正氣相爭,發為寒熱往來。若邪氣深入,擾動肝風,則見口噤、咬牙之象。
- 疳積化熱:小兒脾胃虛弱,若飲食不節,積滯成疳,久則鬱而化熱,熱極生風,風火相煽,上攻齒齦,故見牙關緊急。
- 正虛邪戀: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氣血,正氣無力驅邪,致瘧邪纏綿,發作無時,病情反覆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瘧疾樣寒熱交替,發作無規律;發作時口噤不語,牙關緊閉,齘齒有聲。
- 兼症:面色青黃、形體消瘦、腹脹如鼓(鎖腸之象)、手足抽搐,或見大便溏臭、小便短赤。
- 舌脈:舌質紅絳、苔黃膩或剝落,脈弦細數或沉伏。
證型辨析
- 少陽瘧風證:寒熱往來明顯,口苦咽乾,胸脅滿悶,脈弦數。治宜和解少陽,方選小柴胡湯加減,酌加鉤藤、蟬退以熄風。
- 疳熱動風證:以消瘦腹脹、齘齒頻作為主,兼見煩躁夜啼。治宜清疳泄熱,方用肥兒丸合瀉青丸,佐以天麻、全蠍平肝定搐。
- 虛風內動證:久病形羸,瘧發低熱,手足蠕動。治宜滋陰熄風,選大定風珠加鱉甲、青蒿透伏邪。
古籍論述
- 《顱囟經》指出:「鎖腸疳者,瘧發噤口,齘齒如鎖,此腸胃伏熱,風痰壅絡。」強調熱鬱腸腑與風痰上擾之病機。
- 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釋:「疳瘧交攻,蟲積食滯,風火相搏,故令咬牙。」提出蟲積與風火合邪之變證。
此症雖屬古代病名,然其病機與現代醫學「小兒瘧疾併發腦型症狀」或「營養不良性抽搐」有相通之處,可從中醫辨證論治體系中探求治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