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歷節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歷節風

歷節風為中醫病名,屬痹證範疇,以關節劇痛、屈伸不利為主要特徵。其名源於《聖濟總錄》,意指風寒濕邪侵襲人體,流注關節,導致氣血凝滯,遍歷周身節竅而發病。

病因病機

歷節風之成因,首推正氣內虛,外邪乘襲。《聖濟總錄》明言:「血氣衰弱,為風寒所侵,血氣凝澀,不得流通關節。」意指患者素體氣血不足,營衛失調,風寒濕邪趁虛而入,阻滯經絡,致使關節失養,真邪相搏而發痛。此外,肝腎虧虛亦為內因之一,因肝主筋、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濡,更易受邪氣纏結,加重肢節疼痛。

臨床表現

歷節風之典型症狀為「歷節疼痛不可忍,屈伸不得」,其痛勢劇烈,甚則「短氣自汗出」,乃因邪阻經絡,陽氣鬱而化熱,迫津外泄所致。疼痛多遊走不定,遍歷多個關節,或見局部腫脹、皮色不紅,觸之或熱或涼,視寒熱偏勝而異。若久病不癒,邪氣深入,可致關節變形、僵硬,甚則肌肉萎縮,屬中醫「尪痹」之重症。

證型辨治

歷節風之辨證,需分寒熱虛實:

  1. 風寒濕痹:關節冷痛,遇寒加劇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膩,脈弦緊。治宜溫經散寒、祛風除濕,方選烏頭湯或防己黃耆湯加減。
  2. 風濕熱痹:關節紅腫熱痛,觸之灼熱,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祛濕、宣痹通絡,方用白虎加桂枝湯或宣痹湯。
  3. 肝腎虧虛:久病關節畸形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舌淡少苔,脈沉細。治宜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選獨活寄生湯或龜鹿二仙膠。

治法特色

中醫治療歷節風,除內服藥物外,亦重視外治法。針灸可選阿是穴及循經取穴,如陽陵泉、足三里等,以疏通經氣;艾灸適用於寒證,能溫陽散寒。另可配合中藥熏洗或膏藥外敷,直接作用於患處,緩解疼痛。

歷節風之病理與西醫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痛風性關節炎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從整體調節氣血陰陽,以達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