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歷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歷匘(鼻淵)之中醫詳解

歷匘,古病名,又稱「鼻淵」,首見於《釋名》,其文曰:「歷匘,匘從耳鼻中出,歷歷然也。」清代醫家畢沅考證指出,「匘」為古「腦」字,認為此症主因腦中濁涕由鼻竅流出,狀若連珠,故稱「歷匘」。王先謙進一步註解,明確將歷匘歸類為鼻淵症候,後世醫家多從此說。

病因病機
歷匘之成,中醫認為與外邪侵襲、臟腑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風寒凝腦:風寒之邪上犯巔頂,凝滯於「腦戶」(督脈穴位,近囟門),阻遏清陽之氣,使津液停聚為涕。
  2. 濕熱交蒸: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,若外感濕熱或脾胃濕濁內蘊,濕熱循經上蒸於腦,與寒邪搏結,化腐成膿,遂發為濁涕不止。
  3. 臟腑虛損:久病不癒,多責之肺脾腎三臟虛弱。肺氣虛則衛外不固,易感外邪;脾虛濕聚則濁涕源源;腎精虧虛則腦髓失養,鼻竅失於溫煦。

證型與治法
歷匘初起多屬實證,久病則虛實夾雜,臨床常見以下證型:

  1. 風寒襲腦證

    • 主症:鼻流清涕,遇寒加重,頭痛以前額為甚,惡寒無汗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散寒、宣肺通竅。
    • 方藥防風散(防風、川芎、白芷、細辛)加蒼耳子、辛夷。若兼項強,可佐葛根升提陽氣。
  2. 膽腑鬱熱證

    • 主症:涕黃黏稠如膿,氣味腥臭,口苦咽乾,目眩。
    • 治法:清泄膽熱、利濕通竅。
    • 方藥辛夷清肺飲(黃芩、梔子、辛夷、升麻)合龍膽瀉肝湯加減。熱甚者加石膏、知母。
  3. 脾虛濕滯證

    • 主症:涕白黏量多,纏綿不癒,食少便溏,面色萎黃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益氣、化濕排膿。
    • 方藥參苓白朮散加鵝不食草、石菖蒲。若濕鬱化熱,可佐黃柏、車前子。
  4. 腎陽虧虛證

    • 主症:涕清稀如水,遇冷即發,腰膝酸冷,夜尿頻多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腎陽、固攝止涕。
    • 方藥右歸丸合縮泉丸加減,可酌加烏藥、益智仁溫腎化氣。

外治法與針灸

  • 吹鼻法:可用碧雲散(鵝不食草、川芎、細辛研末)吹鼻,宣通鼻竅。
  • 針灸:取迎香、印堂、上星、合谷等穴。虛寒者加灸百會、足三里;濕熱者加刺陰陵泉、豐隆。

歷匘(鼻淵)一病,雖病位在鼻,實與腦、膽、肺、脾、腎等多臟相關,臨證須辨明標本虛實,方能藥到病除。古籍所載防風散、辛夷散等方,今人運用時需隨證化裁,不可拘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