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產後目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產後目病
定義
產後目病,為中醫病證名,指婦女分娩後因氣血虧虛、臟腑失調,或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眼部出現不適或病變之證候。此病多與產後氣血耗傷、肝膽失養相關,屬「虛中夾實」或「本虛標實」之證。
病因病機
- 氣血兩虛:產後百脈空虛,氣血驟耗,目失濡養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產後百脈皆動,氣血俱傷,太虛不足,邪易以乘。」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則目睛乾澀,視物昏渺;氣虛則清陽不升,頭暈耳鳴。
- 肝鬱化火:產後情志不暢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上炎於目,可致目赤、淚溢,甚或內障。《張氏醫通》提到:「肝部發生之氣甚弱,而膽失滋養,精汁不盛,則目中膏液,皆失化源。」
- 濕熱夾雜:產後體虛,脾胃運化不力,濕濁內停,鬱久化熱,上犯目竅,可見眼瞼濕爛、紅赤癢痛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氣血兩虛型:雙眼乾澀、視物模糊,伴頭暈耳鳴、氣短乏力,舌淡脈弱。
- 肝鬱化火型:目赤澀痛、淚溢頻作,或視物昏蒙,兼胸脅脹悶,舌紅苔薄黃,脈弦數。
- 濕熱上擾型:眼瞼紅腫濕爛,眵多黏稠,口苦黏膩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氣血雙補:適用於氣血兩虛者,方選《熟地黃湯》加減,重用熟地、當歸補血,佐以黃耆、黨參益氣。若兼陽虛,可加肉桂溫陽化氣。
- 疏肝解鬱:肝鬱火旺者,宜《丹梔逍遙散》加減,以柴胡疏肝,梔子、丹皮清火,白芍柔肝養血。若淚液清冷,可加吳茱萸溫肝止淚。
- 清熱化濕:濕熱蘊結者,以《四物湯》為基礎,加黃芩、車前子清熱利濕;若濕重腫甚,可合《五苓散》健脾滲濕。
古籍論述
《張氏醫通》強調:「產後目病,多眥內不足所致。」治療當以「大補氣血為主,佐以祛邪」,不可過用苦寒克伐,免傷正氣。此外,產後肝血虛弱,膽汁生化不足,亦會影響目睛潤澤,故調補肝膽亦為關鍵。
附註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產後乾眼症」、「激素波動性視力障礙」等有部分重合,但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從氣血、肝膽、濕熱等層面調治,非僅限於局部症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