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厲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厲癰
厲癰,又稱厲疽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《靈樞·癰疽》。此症多發於足小趾外側,屬癰疽之一類,其病情輕重與經絡氣血盛衰、邪氣性質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本病成因主要有二:
- 濕熱下注: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)濕熱壅滯,流注於足小趾,氣血纏阻,化熱成毒,發為紅腫熱痛之陽證。
- 陰虛寒凝:足三陰經(肝、脾、腎)氣血虧損,陽氣不達四末,寒痰凝滯,發為色黯漫腫之陰證,成膿遲緩,潰後難斂。
辨證分型
-
陽證(濕熱偏盛)
- 初起:局部紅腫灼熱,疼痛劇烈,拒按。
- 成膿:膿液黃稠,潰後易斂,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活血消腫。
- 內服:仙方活命飲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等),或五味消毒飲。
- 外治:隔蒜灸以拔毒泄熱,或外敷金黃散。
-
陰證(氣血虛寒)
- 初起:患處色黯紫,腫勢平塌,疼痛隱隱,皮溫不顯。
- 成膿:膿液清稀,潰後久不收口,伴畏寒、乏力、舌淡苔白,脈沉細。
- 治法:溫補脾腎,托毒透膿。
- 內服:人參養榮湯補益氣血,陰寒甚者合桂附地黃丸溫補腎陽。
- 外治:桑柴烘法(以桑枝火烘患處),助陽行滯,促氣血流通。
潰後調治
- 膿稠者:續清餘毒,用托裡消毒散加減。
- 膿稀者:重用補托,如十全大補湯,配合外用生肌玉紅膏。
經絡與預後關聯
足小趾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若陽經濕熱所致,易潰易癒;若陰經虛損成疽,則癒後較差,需長期調補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強調,陰證厲癰需「溫通經絡,補托兼施」,不可妄用寒涼,以免冰伏邪氣。
此症辨證重在分陰陽、察膿液,治法或清或補,皆需切合病機,方能轉逆為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