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立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立遲

立遲為中醫兒科「五遲」之一,指小兒週歲後仍無法自行站立,屬筋骨發育遲緩之證。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哺養失調,導致肝腎虧虛、氣血不充,筋骨失於濡養,故見膝脛痿軟無力,難以支撐軀體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虛弱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血不足則筋失所養,腎精虧虛則骨弱不堅。若胎元怯弱,或父母精血不足,易致小兒肝腎虧損,發為立遲。
  2. 脾胃失調:後天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乏力,水穀精微難以化生氣血,四肢百骸失於滋養,遂成痿軟之態。
  3. 氣血兩虛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濡潤失職,筋骨不得溫煦充養,故站立遲緩。

證候表現
除站立困難外,或伴見頭項軟弱、坐立不穩、肌肉鬆弛、面色少華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等虛象。若兼肝腎陰虛,可見煩躁易啼、盜汗、舌紅少苔;若脾腎陽虛,則見畏寒肢冷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。

治法方藥
以「補益肝腎、強筋壯骨」為大法,輔以健脾養血:

  • 主方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基礎,酌加枸杞滋腎填精、鹿角膠溫補督脈、當歸養血活血、白芍柔肝舒筋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偏陽虛者,加巴戟天、杜仲、肉桂以溫腎助陽;
    • 氣血不足者,合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或黃耆、黨參補益中氣;
    • 兼見濕滯納呆者,佐陳皮、砂仁醒脾化濕。

調護要點
日常宜選用血肉有情之品,如骨髓、鱔魚、羊肉等燉湯調養,以助精血化生。另可配合小兒推拿,按揉足三里、腎俞、肝俞等穴位,促進氣血循行。

此症貴在早期調治,若遷延日久,恐影響行走功能,甚則累及智識發育,故須辨證精準,藥食並濟,緩緩圖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