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利尿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利尿穴

別名:止瀉、血清、關元上

定位:位於腹中線,臍下2.5寸處。取穴時,可於神闕(臍中)與曲骨穴(恥骨聯合上緣)連線之中點定位。

歸經與特性:利尿穴雖非傳統十四經穴,但屬臨床常用奇穴,與任脈關係密切。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主司泌尿生殖系統功能。此穴深部鄰近膀胱與小腸,故能調節下焦氣化,通利水濕。

主治

  1. 泌尿系統疾患:如尿瀦留(小便不通)、淋證(小便澀痛)、血尿、腎炎等,可疏利膀胱氣機,促進水液代謝。
  2. 腸腑病症:腹痛、泄瀉、痢疾,因穴位近小腸,能調和腸道氣血,止瀉兼通滯。
  3. 下焦濕熱:針對濕熱蘊結所致之小便不利、腹脹,具清熱利濕之效。

刺灸法:直刺1-1.5寸,得氣後以酸脹感向會陰或小腹放射為佳。可配合艾灸,溫通下焦陽氣,增強利水之功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陰陵泉三陰交,強化健脾利濕之效,適用於水腫。
  • 中極膀胱俞,助膀胱氣化,治療尿閉。
  • 天樞上巨虛,調理腸腑,緩解泄瀉。

機理探討:中醫認為,此穴位居「丹田」附近,為元氣匯聚之處,針刺可激發腎氣,助膀胱氣化,使水液運行通暢。其別名「止瀉」反映其雙向調節作用,既能利尿,亦能固腸止瀉,體現「同穴異治」的中醫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