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利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利藥
利藥為中醫藥學名詞,泛指具有通利二便、活血祛瘀功效的藥物。此類藥物主要作用於人體水液代謝與血行,能疏導壅滯、排除積滯,臨床多用於治療水腫、癃閉、便秘及血瘀證等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提及:「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。」即強調此類藥物在疏通腑氣、緩解脹滿方面的優先運用。
利藥的分類與功效
-
通利二便之藥
- 利尿通淋藥:如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等,性味多甘淡或微寒,主入膀胱經,能促進水液代謝,適用於小便不利、淋證及水腫。
- 瀉下通便藥:如大黃、芒硝、火麻仁等,通過瀉下攻積或潤腸通便,治療實熱便秘或腸燥津虧之證。
-
活血祛瘀之藥
- 如桃仁、紅花、丹參等,性味多辛散苦泄,入血分以行血散瘀,適用於痛經、癥瘕、跌打損傷等瘀血阻絡之病證。
利藥的運用原則
利藥的應用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,根據病機選擇相應藥物。例如:
- 水濕內停:配伍健脾藥(如白朮)以標本兼顧。
- 血瘀兼氣滯:常與行氣藥(如香附、枳殼)同用,增強活血之效。
- 實熱便秘:大黃配芒硝以峻下熱結,而體虛者則需配伍補益藥以防傷正。
經典文獻記載
除《內經》外,《神農本草經》亦載有多種利藥,如「大黃,主下瘀血……通利水穀」;《傷寒論》中「五苓散」「桃核承氣湯」等方劑,均體現利藥在六經辨治中的靈活配伍。
利藥的運用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疏導病理產物以恢復氣血津液的正常運行,然具體使用需嚴謹辨證,權衡藥性與病勢之緩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