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瀝胞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瀝胞生,又稱瀝漿生,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記載於清代亟齋居士所著《胎產問答》中。此名詞專指婦女臨產時,胞衣(胎膜)先行破裂,羊水緩緩滲出,狀如瀝滴之產象,故以「瀝胞」「瀝漿」為喻。

中醫病機與生理背景

中醫認為,胞衣(胎膜)與胞宮氣血密切相關。正常分娩時,胞衣應在胎兒娩出後方自然脫落。若產前胞衣早破、羊水漸滲,多因產婦氣血不足或胞宮氣機失調所致:

  1. 氣血虛弱:孕母素體虛弱,或孕期調養失當,氣血虧虛,難以固攝胞衣,致胎膜不固而早破。
  2. 氣滯濕阻:情志不暢或濕熱內蘊,影響胞宮氣機運行,水液代謝失常,胞衣失於濡潤而脆裂。
  3. 衝任不固:衝脈、任脈為婦女胎孕之本,若衝任虧損,胎元不穩,亦可能導致瀝漿之象。

與現代醫學的關聯

瀝胞生之表現,近似現代醫學「胎膜早破」(PROM)之症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氣血與臟腑功能失調的內在因素。傳統典籍中,此類產程異常多歸因於「氣血不和」或「胎元不固」,治療上注重補益氣血、調和衝任,如方劑「泰山磐石散」加減,或針灸補氣海、三陰交等穴以固胎。

古籍論述延伸

除《胎產問答》外,明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胞衣先破,水血俱下」之證,並強調產前調理脾胃、養血安胎的重要性。清代《傅青主女科》則進一步辨析胞衣破裂與產力關係,認為「氣虛則胞衣不固」,可佐證瀝胞生與體質虛損的關聯性。

此類產科名詞的記載,反映中醫對分娩生理病理的細微觀察,並從氣血理論出發,提供辨證調治之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