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瀝漿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瀝漿產

瀝漿產,又稱瀝漿生,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首見於清代醫家寄湘漁父所著之《達生保赤編》。此症主要指孕婦臨產時,胞衣(胎膜)早破,羊水瀝瀝而下,然產程遲滯,胎兒未能即時娩出之狀況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中醫認為,瀝漿產之成因多與氣血失調、胞宮氣機不暢相關。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
  1. 氣血虛弱:孕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產時用力過早,耗氣傷血,致使胞宮推動無力,羊水雖下而胎兒難出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寒凝胞脈,導致氣血運行受阻,胞宮收縮失序,胎兒娩出遲滯。
  3. 腎氣不足:腎主生殖,若先天腎氣虧虛,或孕期勞損過度,胞宮失於溫煦,產力匱乏而致瀝漿難產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產前胞衣早破,羊水點滴滲漏,或驟然大量流出,然陣痛微弱或間歇不規律,產程延長。舌質或淡或暗,脈象細弱或沉澀,依證型不同而異。

中醫治法
傳統中醫針對瀝漿產,主張辨證施治,常用治法如下:

  • 益氣養血:選用方劑如「蔡松汀難產方」(黃耆、當歸、茯神、黨參等),以補氣催生。
  • 理氣活血:若屬氣滯血瘀,可予「催生飲」(當歸、川芎、大腹皮、枳殼等),行氣化瘀以助產。
  • 溫腎助產:腎虛者宜用「保產無憂散」,溫補下元,提振胞宮氣化之力。

相關文獻記載
除《達生保赤編》外,明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胞破漿乾,胎澀不下」,與瀝漿產機理相通,並載有外用方如「滑胎散」,以潤燥滑胎,輔助分娩。

瀝漿產為古代中醫對異常產程之細緻觀察,其辨證與治法體現中醫婦科「以氣血為本,調和胞宮」之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