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瀝漿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瀝漿生
瀝漿生,又稱瀝胞生、瀝漿產,屬中醫產科學名詞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胎膜早破」。此症指孕婦於臨產前,胎膜先破,羊水外流,然產程未即時發動,致漿水漸瀝而下,久不分娩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孕婦氣血虛弱,胞宮失養,胎元不固;或脾腎不足,水濕運化失常,胞膜薄弱;亦有因產前勞累、跌撲損傷,或濕熱下注,損及胎膜所致。《胎產心法》云:「有瀝漿生,其漿流一二日不產,俟流漿漸少方生。倘漿來過多,恐胞乾難產。」指出若羊水流失過多,恐致胞宮乾澀,胎兒轉動不利,反增難產之虞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瀝漿生,首重辨其妊娠週數及氣血盛衰,分階段調治:
- 妊娠28週以下
此時胎兒形體未充,存活率低,多主張終止妊娠,可配合中西醫之法處理。 - 妊娠28週以上
當以安胎為要,力爭延至妊娠33週或以上分娩。若屬氣血虛弱者,可用人參、當歸等益氣養血之品,助胞宮氣血充盈,固護胎元。然不宜過用催生耗氣之藥,免傷正氣。 - 妊娠33-35週
此期需嚴防外邪侵襲,保持外陰潔淨,觀察2-3日,視胎兒成熟度及母體狀況,再議分娩時機。 - 妊娠36週以上
若胎膜已破,羊水外流,則宜促其分娩,免因漿水過瀝,致產程延滯。
用藥思路
臨證常用補氣養血、固腎安胎之方,如人參、黃耆、當歸、川芎等,以助母體氣血;若兼脾虛濕盛,可佐白朮、茯苓健脾滲濕;腎氣不足者,加杜仲、續斷補腎固胎。然須避用峻下滑利之品,防傷胎氣。
瀝漿生之調治,貴在審時度勢,結合妊娠週數及母體狀況,或安胎延產,或順勢助娩,務使母子平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